琺華器,又稱琺花器或法花器,是漢族傳統工藝美術品,始于元而盛于明。色彩艷麗,線條生動,形象簡練,具有獨特的山西地區風格和特殊的裝飾效果。
琺華一詞原始于方言俚語,意為粉花、粉畫。由于晉東南人法粉不分,外埠人誤粉為琺,明景泰年間官家琺瑯罕跡于民,色彩鮮麗斑斕,琺華彩亦雍容華貴,同有“琺”字,琺華器的色澤釉彩及其刻繪藝術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美麗的意外倒也給琺華陶瓷增添了些許神秘的傳奇色彩。

明正德 嘉靖 琺華八仙紋大罐

明 琺華釉雙龍耳瓶

明 琺華釉龍紋抱月瓶

明 中晚期 琺華開光瑞獸罐
琺華瓷始出元代中后期,屬硬陶,燒結僅高出陶器100度左右,與唐三彩相類,而山西琺華器為低溫釉陶瓷。琺華陶瓷由琉璃演變而來,而琉璃多為綠黃色,色彩單一,而琺華彩比較豐富,綠、黃、白、藍、紫、黑等,特別是茄皮紫、葡萄紫、色澤透明鮮亮歷久而彌新。

明萬歷 琺華雙龍蓮花紋獸面足香爐

明 琺華開光花卉八棱梅瓶

明16世紀 琺華蓮塘紋罐

明 琺華釉一鷺蓮科八寶紋大罐
琺華最大的特點是隔釉見胎,開芝麻紋片,琉璃則開大甲紋片。紋片的開法均為片四周起翹,如膠泥地日曬后的龜翹狀,且反鉛,隱現蛤蜊光。琺華器與琉璃器的最大區別是在釉中添加了草木灰,也稱牙屑釉,在色釉上比琉璃器更純正豐富,刻畫細膩。
明中期以后琺華器從建筑構件走向庭堂,其精美不言而喻。其中盤、碗、碟、香爐、文房用品,人物造像、瓶罐、缸、吉祥神像、神獸,最為多見。

明 琺華釉釋迦坐像

清 琺華纏枝花卉瓶

清 琺華菊花紋雙耳瓶

清 琺華人物坐像

晚清 琺華釉調琴仕女

清 琺華佛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