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伊始,大力清除閹黨,整治朝綱,他的勤政,在明朝永樂以后的歷代皇帝中所少見。遺憾的是時局動蕩,內憂外患,積重難返。闖王李自成進京,清兵入關,明王朝回天無力,最終覆滅。瓷器燒造業因此受到嚴重影響,生產工藝、產品質量大幅度下降,景德鎮御窯廠基本上處于半停產歇業狀態,所燒制器物下降至明代最低水平,傳世官窯器物十分少見,但出現了一批優質民窯瓷器。
這尊崇禎仿哥窯青花竹節爐,是一件傳世品,留有明顯的長期使用的痕跡。造型古樸端莊,文雅大方。爐身高12.8厘米,直徑15厘米,爐內深11 厘米,爐里外滿釉,三足高不到1厘米,爐底刻意留出1.5厘米寬的露胎圓圈,這樣的分隔,使爐底變成了三個圓,兩個空心圓中突出一個實心圓,象征著圓圓滿滿。爐身為直筒形,四層竹節突出,節節向上,香爐心空,正是竹精神的內涵所在,心虛而有節。竹具有君子的特征,竹本身已是一種吉祥物,在紙和絹還未被發明前,人們把信息寫在竹簡上,古人在遠行時多用竹簡傳平安消息給家人,故有“竹報平安”之說。爐身布滿精美的仿哥窯小開片,上面繪有纏枝花、蝴蝶花、彩蝶等青花圖案,猶如沙石堆里冒出的生命,自然、清新、協調。上下兩層,花和蝴蝶被大小交叉地排列成環狀,互不干擾,它們文靜地相處著。
崇禎朝處在明、清過渡交替之際,崇禎仿哥窯青花瓷器既保持了明瓷的特征,也蘊含著清初瓷器的韻味,開啟了明末清初瓷業新貌。因為戰亂等原因,官窯被迫停止燒制,原先在官窯的工匠,迫于生計,投奔民窯,還有一批藝術家、畫師也加入這支隊伍,他們擺脫了刻板與匠氣,從根本上突破官窯器由宮廷定樣制作的束縛,聰明才情得到了空前的釋放。他們畫人物,寫山水,繪花鳥,把對祖國山水的熱愛和企盼和平寧靜生活的真情實感,充分傾注到瓷器創作上,創作出一批精美的民窯器。這一時期是中國民窯瓷器制作的高峰,對后世影響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