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宮御瓷九秋同慶
康熙后期清宮彩瓷一改此前雄麗蒼勁之風格,特別在吸納西洋技藝之后,彩料細膩柔和,氣息婉約清新,以致名品迭出,驚艷古今,煥發彩瓷魅力之新姿采。2010年秋天在北京保利上拍的“御制珊瑚紅地琺瑯彩九秋同慶碗”即為當中杰出的一例,成交價高達448萬元。
此器雋秀而嬌巧,優雅而尊貴,胎體細薄堅致,內壁施白釉,溫潤瑩美,外壁敷設珊瑚紅彩為地,色澤勻凈濃妍,以諸色琺瑯彩料繪就牡丹、秋葵、菊花、蘭花、罌粟花、秋海棠、山茶、芍藥、梔子花等九種秋天盛開的花卉,構成九秋圖,圖中花枝招展,風姿綽約,妍美嫵媚之態在秋日華光之下一展無遺。畫匠以墨彩勾勒花枝葉脈,覆以各式彩料,斑斕絢麗,其中墨綠一色極為凝厚鮮亮,翠韻悠然,為后世所不及,釉上藍彩淡雅悅目,為康熙后期彩瓷的重要色彩。此器繪畫技巧高超,借以彩料之濃淡的變化來表現花葉的陰陽向背,突出花卉的立體質感。布局繁密而有致,不減清疏之氣,亦見設計構圖之佳妙。因秋天是收獲的季節,遂采集九種秋草于一圖,寓意九秋同慶,共賀豐收。底為青花雙方框“康熙御制”四字款,為內府標準的宋槧體,筆道硬朗,端莊周正,青花深沉,緊貼胎骨。
近二十年來學術界曾出現一種觀點認為康熙珊瑚紅地彩繪花卉紋碗系列屬于五彩而非琺瑯彩瓷,并在鑒藏界產生較大的影響,然而此說未能細審琺瑯彩瓷的燒造背景,故多有不妥之處。隨著對清宮檔案的深入研究,關于康熙琺瑯彩料研制的諸多史料揭示,其實琺瑯彩瓷創燒成功的過程不是孤立的,除了直接復制西洋彩料以外,在研制當中不斷吸收康熙時期五彩瓷器的技術,包括部分彩料的配置均與五彩存在許多相同之處,也即是說一件康熙琺瑯彩瓷不單敷飾純粹的西洋顏料,也使用了五彩當中的大部分顏料,基本化學成分一致,因此瓷胎畫琺瑯器不是純粹西洋舶來之物,而是與中國傳統彩繪技術、原料相結合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是脫胎于五彩而融入西洋因素為主導的產物。如果我們以此心態看待本品所代表的康熙珊瑚紅地彩繪花卉題材的御瓷即可理解它們自身具備五彩的風格,但是彩料的種類上更為豐富,而且色澤、畫法與康熙朝公認的琺瑯彩瓷毫無差別,尤其寫款一項,所有康熙五彩御瓷當中未見署寫“康熙御制”的款式,唯獨琺瑯彩瓷方見,因此性質上仍應歸屬琺瑯彩瓷。記者 傅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