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順治青花“老虎聽法”紋盤,盤直徑21.2厘米,敞口,口沿施醬釉,圈足內有“玉堂佳器”四字款,盤內繪三位僧人,一人手拿佛珠,一人手拿菩提葉,一人手拿蒲團,前方一老虎正聽聞高僧說法。只見它坐地虔誠地前掌抱拳似在合十,全然沒有了虎嘯山林的威猛。
老虎聽法、老虎皈依的故事在佛教界早有流傳。十八羅漢中就有一尊“伏虎羅漢”,其現身是人虎和諧相處的典型,也是度化猛獸的范例。
十八羅漢最初只有16位,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朝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
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佛經上說他們是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槃,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佛教傳到中國后,十六羅漢成為藝術家創作的題材,后來畫家畫成了十八羅漢,可能是把《法住記》的作者慶友和譯者玄奘也畫在一起,演變成為十八羅漢后很快就在中國流行了。
南朝梁武帝時,有位僧人住拾寶巖,山中有虎,人皆不敢夜行。唯該僧毫無畏懼口中念誦經文夜行過山,老虎聞經則紛紛避去。帝賜號“伏虎禪師”。
梁朝法聰法師8歲出家,在襄陽傘蓋山白馬泉筑室而棲。晉安王擬為其建造禪室,發現堂內有虎,十分驚懼,法聰法師以手按虎頭,虎即閉目伏地。晉安王告訴法師境內有虎災,法聰即入定,不一會17只大虎魚貫而入。法聰命弟子給老虎頸項系上布繩,囑咐老虎不要再驚擾鄉民,果然自此無虎害。法聰法師居處夜放光明,不用燈燭,世壽92歲端坐而化,被人稱為“伏虎羅漢”。
“老虎聽法”青花盤上的畫法,是師承前朝畫家的畫作。明代畫家丁云鵬就畫過“伏虎羅漢”,畫意與此盤類似。宋代有一幅“伏虎羅漢”圖與此盤更為相像,畫面為三位僧人,其中一頭有光環的高僧,手撫摸虎頭,老虎似在聽聞高僧說法。可惜畫家沒有署名,留下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