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品中有一部分明代洪武時期燒造的官窯瓷器,這部分器物,過去一直鮮為人知,直至上世紀中即1964年南京明故宮玉帶河遺址出土的許多明代瓷器標本中有一部分被確定是明初洪武時期燒造的官瓷,這一真相才為世人了解。實際上,傳世品中有一大批景德鎮瓷器是洪武瓷器。這些瓷器分藏于國內外一些大博物館和相關機構內,也有部分在私人藏家手中。這里擬對這部分瓷器作一統計和簡述。
一、上海博物館藏洪武官窯瓷器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洪武官窯瓷器不算太多,但品種較豐富,這使得我館在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陶瓷陳列”就已使明清景德鎮瓷器部分有一個良好的展示開局,盡管最初有一些器物被定為元代,后來,新的時代概念出現,洪武瓷器成為展廳中十分引人注目的部分。

展品中的主體是釉里紅瓷器,有大罐、大碗、大盤、梅瓶、雙環耳瓶、碗和盞托等。其中大罐的引人注目是毫無疑問的,這件高48.8厘米的大件作品,是館藏洪武瓷器中最大的作品,這種器物在傳世和出土洪武瓷器中也應是體量最大的。同類型作品國內外有多件, 1994年景德鎮珠山東門頭明代御器廠舊址出土了與此器造型紋飾相同的青花帶荷葉形蓋的大罐,經修復后基本完整復原。但同類型釉里紅器未見發現。

還有釉里紅纏枝花卉紋大碗,口徑40.4厘米,可說是古代瓷器碗類中的超大型作品了。內外都繪釉里紅紋飾,呈色較好,外壁的纏枝扁菊紋為洪武瓷器的最常見裝飾紋樣。在傳世品中,相同風格或相似尺寸的釉里紅大碗有多件。
釉里紅纏枝花卉紋菱口大盤,口徑45.5厘米,是洪武釉里紅瓷中的大口徑瓷盤。在元代景德鎮瓷器中,有一大批青花大盤,其中也有菱口盤,所以,洪武時期出現這種大盤顯然毫不奇怪,它們是元代瓷盤制作的延續和發展。當然,在整體風格上已與元代作品存在明顯區別了。洪武菱口大盤有青花和釉里紅兩種。由于配方和燒造及造型、紋飾等具有差異性,因此,洪武菱口大盤有著明顯的獨特風格。這種大盤在國內外保存有一定數量。各地收藏的相同造型作品,紋飾大同小異,燒造質量也有差別,發色好的作品與發色差的作品相差很大。
當然,上博洪武藏品中最有特色的應是釉里紅云龍瓶,此瓶高45.5厘米。瓶的樣式可在元明銅器上見到。傳世品僅見兩件,除此件外,另一件藏于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兩件作品造型、紋飾完全一樣,但有趣的是舊金山那一件器身所繪龍紋與上海博物館這一件完全相反,前者龍頭向右,后者則向左。過去曾認為這兩件器物應該是成對作品,造型、紋飾和釉里紅色澤均基本相同,龍頭的向左和向右說明它們是配套制作,筆者也同意這樣的說法。但現在看來,這樣的認識可能不一定完全。
對這類作品,有的專家認為可能是永樂時期的產品,因為景德鎮御器廠舊址曾出土過署有永樂元年和永樂四年年款同類風格洗口器的口沿殘片。但從那兩塊碎片的風格看與這種作品還有區別,碎片的洗口較高,款識就寫在口外緣,頸部蓮瓣紋也較寬大。傳世完整器洗口較高,一周繪花紋,頸部蓮瓣紋較細長。當然,也可以認為,這樣的作品可能在洪武末至永樂初年均有燒造。

上海博物館還藏有青花云龍紋“春壽”瓶一件,高37厘米。這種瓶通常認為傳世共有4件,目前大家較熟悉的有上博藏品和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及英國格拉斯哥博物館藏品。這些作品的造型、紋飾基本相似,均為同時期制作。此類瓷器有兩個特殊的方面,一是器身有青花“春壽”二字,這在景德鎮瓷器上是獨特的。
“春壽”瓶的造型與常見的明初或元代梅瓶不十分相同,似乎沒有可比性,束腰身的風格幾乎難以找到相同者,而底部內凹的則更是少見。從青花畫面和燒造風格看,似更同元代景德鎮瓷器接近,尤其是云紋的畫法,與一些元青花的繪畫風格是一致的,可以說此類瓶的燒造年代,應該說具備的是元末明初特征。
二、國內外收藏的洪武官窯瓷器
傳世共有多少洪武官窯瓷器?過去沒有一個明確的統計數字,大家只是認為數量不多而已。經過此次在南京藝術學院舉行的明代洪武瓷器學術研討會后,我們對國內外大約收藏了多少件洪武官窯瓷器已有一個較清晰的概念。據國內外已發表和相關研究機構已公布的洪武官窯瓷器數量統計,可能超過230件,分藏于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和私人藏家手中。其中北京和臺北兩家故宮博物院的收藏最為豐富,根據蔡義和黃衛文先生的報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洪武官窯瓷器75件,而據廖寶秀女士介紹,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40件。兩院合并總計有115件左右,約占全部傳世品總數的50%。當然,目前的數字肯定是不完全的,國內外還有一些收藏未進入我們的統計視野,也有的可能還未被確定為洪武官窯瓷器。

綜合國內的其它收藏情況,除了上海博物館外,南京博物院也有部分收藏,釉里紅大盤就藏有5件。另外,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天津藝術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市博物館、揚州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景德鎮陶瓷館等都有傳世品收藏,另外,地處祖國邊陲的西藏博物館也有收藏,顯然是當年中央政府的賞賜之物。在港臺地區,香港藝術館、天民樓等也有洪武瓷器收藏,臺灣的鴻禧美術館等也有收藏。
在國外,洪武官窯瓷器的流傳也較為廣泛,收藏的區域以歐美和日本為多。
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至少有十數件高質量的洪武官窯瓷,還有托管該院并展出的大維德基金會藏品中,也有同時期的官窯作品。另外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等也都有收藏。瑞士保爾博物館、瑞士玫茵堂、荷蘭海牙市立博物館、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文物博物館等。這中間,有的收藏為我們所熟悉,也有過去不十分了解的,如瑞士玫茵堂的歷代陶瓷收藏十分豐富。
美國的洪武瓷器也有多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如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布魯克林博物館、洛克菲勒中心、華盛頓佛利爾博物館、波士頓博物館、堪薩斯藝術博物館等都有收藏。
在中東地區,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比·沙萊博物館,以收藏眾多元青花瓷出名,同時,該館也擁有多件洪武官窯瓷器。另外,同樣有著不少元青花器收藏的德黑蘭伊朗國家博物館也見有洪武青花瓷。
縱觀國內外的收藏情況,各地收藏的洪武官窯瓷器,各有特點,但萬變不離其宗,基本風格不變。

綜合傳世及出土的洪武官窯瓷器品種,計有青花、釉里紅、高溫紅釉、藍釉、白釉、綠釉、醬色釉,還有外紅里藍、外醬里藍、里黑外白、里藍外醬的高溫兩色釉以及白地紅彩、白地紅綠彩的釉上彩等。目前,傳世品中最多的是釉里紅瓷,青花器較少,但在已發現的景德鎮御器廠舊址出土的青花瓷器碎片較多,可能在當時有較大量的生產。過去一般都認為洪武釉里紅瓷是當時燒造最多的品種。至于那些綠釉和白地紅彩、白地紅綠彩的器物,目前未在傳世品中見到,只有出土的碎片標本。
洪武官窯瓷器在專業人士和收藏圈中被認識,也有一個較長的認識過程,專業人士對洪武官窯瓷器的深刻認識,首先主要是那些有這樣收藏的博物館和相關單位對景德鎮官窯瓷器有深入研究的專業人士。很快,海外專業人士和收藏圈也開始重視洪武官窯瓷器了。上世紀80年代后期,洪武官窯瓷器在藝術品市場上的強勁走勢,曾不知不覺的達到了歷史上瓷器拍賣的最高峰,它們與其它最有競爭力的明代官窯瓷器一樣,成為一個新的時代珍藏品牌。目前在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收藏的這些數量不多的傳世洪武官窯瓷器,是見證明清收藏歷史的重要名品。
兩岸故宮博物院是洪武官窯瓷器的主要收藏代表,歷史上的天災人禍沒有摧毀宮廷中全部的洪武瓷收藏(當然歷史上也有很多破壞,如北京四中出土的許多洪武瓷標本,可能就是當時被損毀的結果),而其它收藏機構能夠收藏洪武官窯瓷器也是幸運的,尤其是在早期沒有人知曉洪武官窯瓷器之前,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偶然收入這樣的作品,實在是難得的。當然,現在要收藏洪武官窯瓷器這樣的作品,難度顯然很大,因為傳世品本來就較少,絕大多數已被收藏于國內外文物機構中,市場上出現的少量作品,早已是鳳毛麟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