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明代正德年代至清初(康、雍、干)三朝期間,名家捏制的宜興紫砂茶壺,甚注重手藝與造型。他們寧愿慢工出細貨,也不會粗制濫造,必然力求完美;與現今什么也以經濟、金錢掛帥的心理有很大分別。
那時制紫砂茶壺者,不論壺之大小,均著重“點、線、面”和諧一致;尤其是一些小壺,除去壺蓋,倒放時,壺嘴、壺口與壺把剛好形成一道直線。
張燕昌《陽羨陶說》所載:“壺制之妙,即一蓋可;試隨手合上,舉之能吸起全壺。”陳鳣《松硯齋隨筆》指時大彬手制的壺樸雅精潤;“其蓋雖不能翕起全壺,然以手撥之則不能動,始知名下無虛士也”。
紫砂壺不但注重造型美和創意神韻,其基本上的重心及穩定性也很重要,嘴和把有均衡的結構;不論是對稱式、三平式裝置、或傾斜式,線條的曲直、造型的對比、各部分的調和,皆十分講究。
例如附圖的清代加彩漢方茶壺,雖然屬較晚期之作,但仍能承繼清初制壺傳統,嘴與把就是用明接法處理,銜接自然,造型渾成一體;其外形明確,線條干凈利落,和漢扁壺用暗接法處理不同,同樣可見制作嚴謹,一絲不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