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龍泉窯雕劃四季花卉直口碗 明初龍泉窯劃花龍紋碗 明初龍泉窯龍紋匜 明龍泉窯劃花牡丹玉壺春瓶 明龍泉窯劃花帶蓋執壺
龍泉窯,因浙江省龍泉縣而得名,是浙江西南數百個窯場所生產青瓷的總稱。宋代便已建立碧綠、瑩潤的龍泉釉色傳統,元代、明代承續不輟,廣受國內外各地喜愛;歐洲人甚至以戲劇中的美男子名“celadon”稱之。
胎薄釉潤、粉青無瑕的宋龍泉,厚重碩大的元龍泉,早為陶瓷賞鑒家所重視。明代龍泉窯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一類具有微黃或乳灰的碧綠色、釉光滋潤的作品,通常成形規整,滿雕繁複圖案,顯然是特別講究的精良產物;風格表現則和景德鎮產品類似。它們的產地、年代、意義始終令人困惑。近年來考古學家在龍泉大窯區內發現了燒造這種類型青瓷的窯址與紀年遺物,才稍印證了文獻所載明代初期龍泉窯曾經供應官方用器、受到朝廷監督的史實。雖然明中期以后,龍泉窯釉色轉趨淺薄,雕工與品質也簡拙,但龍泉窯仍是景德鎮以外的重要窯場,供應一般日常陳設。
龍泉窯亦是明代朝廷掌控朝貢貿易、賞賜外國的重要產物。至今,亞洲、非洲,以及歐洲地區的考古遺址或宮廷收藏中,都經常發現明代龍泉瓷器的蹤跡,并成為各地仿製、進而創製瓷業的動力。
(據臺北故宮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