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中這只清代茶葉末釉高足碗,應為供器,較為少見。古人稱,茶葉末釉,黃雜綠色,嬌嬈而不俗,艷于茶,美如花,范為瓶,最養目。
茶葉末釉是瓷器的釉彩名。它是一種含有結晶礦物質的半無光釉,呈深綠黃色,因釉中均勻地布滿形似茶葉的針、片狀結晶體而得名。茶葉末釉的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古樸清麗,耐人尋味。多用于裝飾仿古器皿,深厚古樸,氣質高雅。
清代茶葉末釉制品多為景德鎮官窯所燒,以雍正和乾隆時期最為多見,并以乾隆時的燒制最為成功。雍正時制品多偏黃,有茶無末,稱“鱔魚皮”;乾隆時則茶末兼有,釉色偏綠者居多,俗稱“蟹甲青”、“茶葉末”等。清代茶葉末釉制品主要有碗、盆、盤、罐、瓶等。
高足碗,又稱靶碗,有中空足封閉底印和不封底兩種。造型為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造型與高足杯頗為相似,較之略大。這種纖巧的高足碗于元、明、清三代較為流行,品種有青花、斗彩、茶葉末釉等,以明永樂紅釉、宣德釉里紅、成化斗彩最為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