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乾隆粉彩雕鑲荷葉香櫞盤

清乾隆粉彩雕鑲荷葉香櫞盤
現藏于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的清乾隆粉彩雕鑲荷葉香櫞盤(見圖),曾為清宮舊藏御用瓷器。其高3.8厘米,長15.7厘米,寬10.5厘米,不僅造型生動別致,而且顏色搭配鮮艷美觀,體現了當時瓷器成型及燒制工藝極為高超的水平,可謂瓷中極品。
盤呈荷葉形,葉面翻卷起伏,葉梗從葉后過枝而上,葉面邊緣處貼塑含苞待放的花苞與蓮實,蓮蓬中有可活動的蓮籽,器底粘有田螺和菱角形足。底書青花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所謂“香櫞盤”是指古人書齋中陳設的一種小型果盤,其常置黃色香櫞或佛手于其中,可散發出宜人的香氣,平添不少雅趣。此器造型、釉色均刻意摹仿自然界中的實物,色彩與質感都頗為真切,自然生動,體現出當時瓷器成型及燒制工藝的高超水平。
“香櫞盤”是古人書齋中陳設的一種小型果盤,常置黃色香櫞或佛手于其中,可散發出醉人的香氣,不僅使室內芳香宜人,也為居室增添不少雅趣。據明代王世懋在《花疏》中記載:“香櫞似朱欒,葉尖長,枝間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士人置之明窗凈幾間,頗可賞玩。”
香櫞,別名香櫞子、枸櫞、香圓、香泡,與佛手柑、檸檬等觀果類葉形相似,同為蕓香科柑橘,屬多年生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皮黃肉白,有一股特別的清香,故有“借得天宮瑤池宴,半瓣枸櫞九天香”之美譽。吃起來清涼爽口,還有藥用價值,它的根莖葉果實都可以入藥。香櫞原生于喜馬拉雅山麓,傳入我國南方后,分布甚廣,在海拔800米到1200米的沙壤土栽培甚佳,喜歡比較濕潤的環境。香櫞在彝家寨子較為流傳,作為一種特產,在寨子里被當做供品用,如結婚喜慶的日子都要擺放兩個,作為傳宗接代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