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五彩創燒于明宣德時期,是明清時期著名的彩繪瓷品種之一。它是在已高溫燒成的青花瓷器上,采用以多種金屬為著色劑的釉上彩料,繪制圖案花紋,再經低溫烘烤而成,青花只作為圖案紋飾的一部分,五彩為多彩之意。
明嘉靖、萬歷時期,青花五彩瓷燒造盛行。五彩器多以紅、綠、黃三色為主,以釉下青花代替藍彩,色彩艷麗。其造型豐富,圖案紋飾多樣且布滿器身,用筆老練剛勁、靈活隨意,紋飾之間相互呼應,充滿動感,色彩以濃紅艷綠取勝。

五彩魚藻紋蓋罐 明 嘉靖(公元1521年—1567年)
1955年于北京東郊出土,此罐通體以青花、棗紅、嬌綠、蜜黃等釉彩合諧搭配五彩魚藻圖,展現出魚水相融的自然風景,顯得生機勃勃。輔以變形覆蓮瓣紋、蕉葉紋、瓔珞紋、八寶紋等裝飾,外底青花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蓋罐構圖飽滿,畫法古拙,色彩明艷,富麗堂皇,為嘉靖五彩瓷中難得的精品。
明嘉靖青花五彩,開創了我國彩瓷制作的新局面,改變了自成化以來以淡雅為特點的風格,色調以紅綠取勝,整體給人感覺古樸艷麗,為我國彩瓷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彩穿花龍紋蒜頭瓶 明 萬歷(公元1573年—1620年)

五彩瑞獸紋葵瓣觚 明 萬歷(公元1573年—1620年)
萬歷時期青花五彩瓷的制作達到高峰,燒造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堪稱空前絕后。其造型新穎別致,紋飾縝密,繪制精湛,施彩艷麗,盡展萬歷瓷器“龍鳳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瓏務極華麗”的藝術風格。(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