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乾隆朝是清朝官窯陶瓷生產(chǎn)的頂峰時期,也是我國制瓷工藝史上的一個高峰,無論是造型、釉色、彩繪、制作工藝等方面均達到了較高水準(zhǔn)。

清康熙青花云鶴八卦瓷碗
此碗口徑14.1厘米,底徑5.5厘米,高7.2厘米。碗外壁腹中部繪一圈伏羲八卦方位圖,分別是乾、兌、坤、離、巽、震、艮、坎八個卦象,中間以四只翔鶴和四朵裊裊上升的云氣紋。碗腹下邊繪一圈海水,八座仙山由海底涌出。碗心描畫團花海水紋。圈足內(nèi)以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雙圈。
康熙青花即一般所說的翠毛藍,發(fā)色十分鮮艷,有濃翠的感覺,濃淡深淺層次豐富。翠毛藍只出現(xiàn)在康熙朝青花瓷上,被譽為青花中的神品。

清康熙素三彩瓷碗
此碗口徑12.5厘米,底徑5.5厘米,高5.5厘米。碗內(nèi)外大量施綠釉,其中間以黃、茄、白釉,各釉色發(fā)色明晰,又銜接自然,水乳交融。圈足內(nèi)施白釉,書“大清康熙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雙圈款。
此碗為康熙朝素三彩中難得的一件精品。康熙朝生產(chǎn)的素三彩有兩個著名的品種:墨地三彩和虎皮三彩。其中的“虎皮三彩”據(jù)《陶雅》云:“以茄、黃、綠三色暈成彩斑,曰虎皮斑也……”其釉面由黃、綠、紫、白色斑塊漸次浸暈而成,如同班駁的虎皮,因此稱為“虎皮三彩”,傳世器物以碗居多,官窯器外底多署六字款。康熙素三彩在清末民初曾被大量仿制,真器釉色薄而潤,色斑銜接自然;仿品釉色不正,色斑生硬呆板。

清乾隆素三彩葫蘆形貼花龍紋小瓷瓶(一對)
瓶口徑1.6厘米,底徑3.6厘米,高13.2厘米。瓶身以青綠色暗刻紋為背景,淺浮雕三條龍和云、水,分別施以黃、藍、紫色,清新淡雅。表現(xiàn)手法以堆塑為主,輔以陰線刻劃。在不大的器物表面雕劃多樣紋飾,工藝嚴(yán)謹(jǐn),技法多樣,但繁而不亂,主次分明。
素三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綠、黃、茄紫三色而燒成。素三彩始于明正德年間,清康熙時繼續(xù)燒制。素三彩瓷其實并不限于三色,但不用紅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溫?zé)傻乃卮商ド嫌貌视蕴钤谝芽虅澓玫募y樣內(nèi),再經(jīng)低溫?zé)伞?ldquo;素三彩”一詞首先出現(xiàn)在清末寂園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黃、茄、綠三色之瓷品為素三彩”,其中的“三”表示多數(shù)。之后,民國初年的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也提到:“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素三彩”中的“素”可以歸結(jié)為兩種含意:一是使用“素胎”(又稱“素?zé)?rdquo;)燒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沒有上釉前預(yù)燒的胎,既可增強坯體機械強度,使其在搬運時不容易損壞,又可在上彩釉時不會因浸濕坯體而導(dǎo)致坼裂;一是古代有“紅為葷色,非紅為素色”之說,素三彩所用色釉以素色為主,故名。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