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宣告了中國在歷經動蕩和戰亂之后,進入了和平發展的新時期,各項建設事業都被逐步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百廢待興”是當時狀況的真實寫照,在國宴上新成立的共和國無法準備專用的餐具,即為一例。這看上去是小事,實則大事,沒有具體物品的承載,新中國的形象也難以確立。時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提出:“中國是瓷器之國,新中國成立后,就應鮮明地表現新中國的歲月,應該把歷史上好的經驗總結出來,創制新中國的國家用瓷與國家禮品瓷。”這一建議得到周恩來總理的采納與支持。

琺瑯彩花卉八棱長頸瓶 50-60年代
“建國瓷”的制作就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開始了。“建國瓷”的設計與制作顯示了不同于以往的機制特點,由中央政府組織全國的相關力量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地逐步開展,開啟了工藝美術現代化的新階段。1952年2月,由輕工部牽頭邀請各方面的專家一起商討研制“建國瓷”的具體要求和方案。時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的徐悲鴻專程給高莊、莫宗江和王遜寫信,對“建國瓷”的設計制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極大的熱情。隨后,由中央美術學院擬定了一份名單給輕工業部,成立了“建國瓷設計委員會”,包括鄭振鐸、江豐、張仃、沈從文、梁思成、林徽因、祝大年、高莊、梅健鷹、龐薰琹、雷圭元、徐振鵬、鄭可、齊燕銘、陳萬里、張光宇、蔡若虹、王遜、鐘靈、張正宇等一批優秀的藝術家和工藝美術家。設計委員會形成了主導性的意見:認為“建國瓷”既要保持我國傳統陶瓷藝術風格,又要符合今天的實用,同時能表現出新中國的新面貌,打破了歷朝歷代官方用瓷“任其百爾,執事媚滋一人”的舊條框。“建國瓷”的設計采用了審慎而嚴謹的評審方式,征集了兩百多套設計稿,不署名參加評選,由社會知名人士如鄭振鐸、王朝聞、艾青、華君武、沈從文等擔任評委,周恩來總理也親自參與了設計方案的評選和審定,最終祝大年先生設計的青花斗彩纏枝牡丹紋中餐具成為中選的方案。

粉彩歡天喜地玉壺春 60年代
1.陶瓷生產的科學化
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一直處于手工業生產的技術水平,缺乏用現代科學實驗手段從事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的科學研究工作。“建國瓷”的制作中,對新坯釉的試制取得基本成功,并作出《建國瓷坯釉研究報告》,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科學總結,因此用科技改變落后的陶瓷生產工藝迫在眉睫。1954年7月,中共景德鎮市委、市政府發布了關于《在全市工礦企業中開展技術革新運動的指示》,把科研人員組織起來共同攻關,解決難題,包括瓷礦石機器粉碎、坯體機壓成型、瓷器燒煉以煤代柴等等,使得陶瓷生產工藝發生了重大變革,保證了陶瓷產業可持續發展。
2.陶瓷企業的集約化
在建國初期景德鎮陶瓷行業是極端分散的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在“建國瓷”的制作中,凸顯了生產條件的簡陋,技術工人的水平良莠不齊,產品質量檢測困難等種種弊端影響正常生產。因此陶瓷工業從個體經濟過渡到集體經濟,從私營企業改造成公私合營直到地方國營,是一個現代化的改革。這種變革對分散落后的手工業作坊進行有計劃的改組和改造提供了條件,為技術革新,實現機械化生產和現代化管理奠定了基礎。

方云峰、張志湯 粉彩人物山水瓜棱瓶
3.陶瓷產業布局的完成
在“建國瓷”和“出國展覽瓷”的生產基礎上,在國家和省委的重視下,在以趙淵為市委書記的景德鎮市委市政府帶領下,以身作則,艱苦奮斗,經過數十年的拼搏,陶瓷工業從科學研究,到生產銷售;從集體的創作設計,到整體的文化發展;從個體手工的單打獨斗,到全行業的分工協作;新中國陶瓷產業體系的布局良好,物質積累的保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為整個行業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性基礎。
4.陶瓷科教的新變革
“建國瓷”制作初期,由于青花技工嚴重匱乏,導致生產一度中斷,交貨被迫延期。因此市政府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在陶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掃除職工文盲、開展技術培訓等等。1953年籌建了中國第一座陶瓷館——景德鎮陶瓷館,1955年籌建了景德鎮陶瓷美術技藝學校(景德鎮陶瓷學院前身)。1959年到1961年,對陶瓷美術技藝人員先后進行了兩次職稱評定,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生活待遇。在陶瓷科技方面,1954年成立了景德鎮陶瓷研究所,在提高制瓷質量,開展專題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等方面,獲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對景德鎮及全國陶瓷生產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柴窯青花財神雕塑 60年代
5.陶瓷藝術的新風貌
“建國瓷”制作過程中,祝大年、高莊、梅健鷹等中央美院的老師讓景德鎮陶瓷業者提高了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懂得了素描和寫生以及畫種的區別,此后景德鎮的陶瓷美術工作者把野外寫生作為藝術創作的必由之路,這些創新理念一直影響著新中國陶瓷的創作。在此之后,景德鎮不斷邀請中央美院、中央工藝美院、浙江美院等高等院校的師生來講學實習交流,進行創作活動,宣傳富有新中國氣息的陶瓷藝術。
6.國際影響日益擴大
1953年到1955年,“建國瓷”和“出國展覽瓷”等活動精挑細選出一部分作品先后在蘇聯、保加利亞、德國(東德)、瑞典、波蘭、印度、英國、法國等幾十個國家展出,獲得廣泛稱贊。通過這些作品,世界各國了解中華文化,贊嘆中國文明的燦爛,對中華文化產生向往之情,愈加奠定景德鎮千年瓷都之名及中國瓷器大國的地位。

黃賣九 柴窯青花釉里紅冬瓜瓶
7.“建國瓷”和“展覽瓷”
在當時產生的影響和意義是多方面的,不僅僅限于景德鎮等產瓷區。隨著項目的進行,各個門類的工藝美術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央政府開始考慮工藝美術學院化的可能性,周恩來提出:“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有悠久的文化,工藝美術有光輝的藝術傳統。我們又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工藝,對工藝美術要進行全國性的調查,要關心藝人的工作和生活,要成立工藝美術學院,要培養不同專業的工藝美術設計人才。”參會的祝大年聞訊之后激動地給當時在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的龐薰琹寫信。龐薰琹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 接祝大年來信說,周恩來同志在審查北京飯店的‘青花瓷’的會議上提到要成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我于是寫了一個建議,建議把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的工藝美術系遷往北京,和中央美術學院工藝系合并作為建院基礎。”
在隨后成立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匯聚了一批兼通工藝美術和繪畫藝術的大家,他們都是“建國瓷設計委員會”的委員,參與了“建國瓷”及“出國展覽瓷”的設計制作,他們以扎實的專業功底,深厚的學養,宏闊的視野把新中國陶瓷美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