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青花制瓷圖盤
圖2 青花蔬果圖琮式瓶(王步作品)

圖3 粉彩碧桃圖膽瓶
江西景德鎮·徐桃生
民國時期景德鎮在陶瓷產業、陶瓷教育、陶瓷藝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這在景德鎮千年陶瓷發展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也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篇章。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在人才基礎上,1911年的“辛亥革命”結束了長達260余年的清朝統治,位于景德鎮珠山南麓的延續達600多年的御窯廠宣告終結,這也標志著景德鎮陶瓷自明代以來由官方引導的“官民競市”產業格局變成民窯唱獨角戲的局面,大批供職御窯廠的工匠和藝人或轉入民窯,或自立門戶,他們以高超的訓練有素的制瓷技藝,給當地的陶瓷業界注入了一股強勁的活力。很快就成為景德鎮陶瓷藝術生產的主流引導,促使景德鎮陶瓷業走向興旺。
在思想基礎上,歐洲以科學思想、工業制度為主題的產業革命所帶來的工業文明在全世界掀起巨大波瀾,現代科技文明突飛猛進的發展勢頭給景德鎮的民族資本家帶來思想上的震撼。受“提倡民主、科學、新道德、新文學”新文化運動思想和“五四運動”的影響,景德鎮的一批社會賢達、有識之士、愛國實業家和陶瓷藝術家們提出“研究陶業,教導工人,改良制造,以完善商品”。力圖建立和發展自己的民族工業,陶瓷產業和藝術創作呈現出一派新景象。
經過八年抗戰的艱難時期,景德鎮陶瓷業在經歷挫折后逐步得到恢復,直至新中國成立。
民國時期景德鎮瓷業生產按類型分為陳設藝術瓷和日用瓷。陳設藝術瓷品種主要有青花、粉彩、雕塑、顏色釉四大類。在這四大類品種中,創新產品和仿古瓷器并駕齊驅,各領風騷。
民國時期景德鎮瓷器的新趨向主要是生產方式的變革、生產工藝的轉型,以及裝飾技法與畫意上的改變。在新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推動下,民國時期景德鎮陶瓷業在工藝成就上產生了諸多新的變化。
成型工藝:從原料的開采、泥料的煉制、坯胎的成型、裝飾的方式等各個環節均基本上采用流水作業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半機械化或機械化的加工程序,制作工藝達到較高水平,具有明顯的現代化特征。
彩繪裝飾:普遍運用文人瓷畫,并創新出“貼花”“刷花”工藝。顏料采用傳統的礦物顏料,并與化工顏料結合,彩料純度提高,色彩豐富,發色鮮嫩光潔。“新彩”的出現使釉上彩裝飾變得簡單,用油彩色直接在瓷胎上勾、皴、點、染,一人就能完成。烤爐也開始嘗試采用電力,使溫度、燒成時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
窯爐燒煉:在沿用傳統的“鎮窯”和“槎窯”的同時,也大量使用“圓窯”“隧道窯”等類型的窯爐,燃料采用煤和油。這一類型的窯爐窯溫高,溫差小,窯內器物受熱均勻,胎土完全瓷化,成瓷率高。
青花瓷
民國時期的青花工藝常見的主要有傳統手繪、現代貼花和印花三類。
傳統手繪青花瓷的技法主要取法清代康、雍、乾三朝,題材廣泛,畫面生動,胎質細膩,釉面潔白,構圖豐滿工整,線條清晰流暢,料色清翠瑩亮,線條勾勒紋飾輪廓,分塊分片用洗水、分水法形成不同色階,達到層次分明、水路清晰的藝術效果。民國青花是青花瓷中最為珍貴的品種之一。

圖4 粉彩大富貴亦壽考圖瓷板
圖5 墨彩描金五老圖瓶

圖6 五彩弄玉吹簫盤
現代貼花的青花瓷器,圖樣清晰,規格統一。印花的青花瓷,線條簡潔,畫面規整。
民國青花創新方面,以王步為典型代表,他把中國畫"六法"的骨法用筆融入經他革新的青花分水技法中,在分水過程中,用筆徐疾輕重、婉轉變化恰到好處,濃淡過渡自然。
(1圖)青花制瓷圖盤 盤面采用鳥瞰式的構圖和深遠取景法,并結合了明代版畫的構圖形式。畫面描繪景德鎮制瓷工藝中的原料、成型、畫坯、燒煉等程序,著重描繪坯房和窯屋,有制坯、畫坯、裝坯、挑坯、滿窯、開窯等場景,人物雖形態不同,卻井然有序,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畫面既有寫實的操作動態,又有夸張變形的裝飾風貌。盤邊繪8個錦地如意開光襯托,是一幅饒有意趣的制瓷風俗畫,又是罕見的表現瓷繪制瓷工藝過程的實物資料。用筆工整樸實,釉面潔白,料色清瑩。底有“江西景鎮陳新興造”款。
(2圖)青花蔬果圖琮式瓶 圓斂口,短頸,方肩,四方形直筒腹,圓圈足微外撇,型如古代玉琮造型。腹四周采用青花分水法繪以大小不同形狀的白菜,畫面形象自然生動,構圖簡潔,線條粗獷卻不失婉轉,分水暈染達到水墨畫的水墨淋漓的境界。畫的壓角印有不規則的青花角章“長湖”“竹溪”“陶青老人”“王步”,底書青花“景德鎮制”無框四字款。
粉彩瓷
粉彩瓷在清代康熙晚期創燒,由于它色彩豐富,淡雅柔麗,又有軟彩之稱。其工藝是在彩料中引入了以砷配成的玻璃白的釉上彩,給人粉潤清逸的美感,故稱為粉彩。隨后逐漸發展成景德鎮彩瓷生產的主流。
民國時期景德鎮瓷器彩繪業都以個體作坊式生產經營,稱為“紅店”。瓷器彩繪行業大致可分為“美術彩業”“寫意彩業”“古彩業”上、中、下三類。
美術彩業指專繪高檔藝術瓷的行業。民國時期美術彩業沿襲傳統技法生產陶瓷產品,胎體精細,釉質潤凈,構圖嚴謹規整,畫面工整華麗。而最具收藏價值的就是這一類高檔藝術瓷,其價值直逼明清官窯瓷,甚至超過明清官窯瓷。
在民國時期的美術彩業中,先后一批批藝術家致力于粉彩彩繪的研究與探索,借鑒、運用和吸收中國畫營養,用于改良傳統粉彩的技法和審美,構圖靈活,畫意清遠,筆法精練,著色淡雅。提升了粉彩瓷藝術的文化品位。這一批批藝術家由于個性、閱歷、修養、氣質的不同,在選擇題材、形象特征、表現技法等方面也各有特色,使民國時期美術彩業百花齊放。
(3圖)粉彩碧桃圖膽瓶 長頸,溜肩,圓鼓腹。采用傳統粉彩工藝,設色明快艷麗,將桃花的妖嬈表現得淋漓盡致。底款書紅彩“洪憲年制”方框款。民國初年,袁世凱稱帝,仿效前朝,于1916年派員到景德鎮監督燒造“御窯”瓷器,以粉彩為主。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燒出數量極少的一批“洪憲瓷”。這批瓷器質地精良,彩料考究,造型美觀大方,是一批極為特殊的產品。
(4圖)粉彩大富貴亦壽考圖瓷板 平面作畫。以紅色為主色調,使得畫面具有喜慶色彩。整個畫面構圖豐滿疏密得體,色澤艷而不俗,人物線條細膩流暢,形態生動傳神。襯景中出現的仙鶴插屏、牡丹、三果等物,有富貴、長壽、多子多福的寓意,合起來點明主題“富貴壽考”。題款墨書“大富貴亦壽考,時在丙子(1936年)春三月上浣,維明姻兄先生花甲榮慶,姻愚弟大凡王堃繪祝”。 篆書紅彩印章“堃”“大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