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飾店的店主、同時也是靄陽畫作的一個收藏人王瑩,本身對藝術品方面并不了解。在此之前,她從來沒有關注過這個市場。但是由于店鋪毗鄰中央美術學院,再加上近期常在媒體上看到藝術品天價的報道,王瑩對藝術品的興趣也被激發了起來。
兩個月前,她花一萬多在某畫廊買下了靄陽的兩幅油畫。她并不認識他,也不知道他曾經有作品賣過30萬元。
“我買的時候,不為投資掙錢,只是覺得很喜歡,正好也匹配我對店里設計的想法。再說萬一哪一天他們變成了一線畫家,我這還真沒準就成收藏了呢。”看著掛在堂中的油畫,王瑩臉上流露出些許渴望。
事實上,從2004年以后就開始陸續有一般收入的人買畫,金融危機過后,人數比以前更多了。
北京現在畫廊的老板黃燎原向筆者介紹,“目前,一些白領、文藝圈的朋友、跑藝術品市場的記者,趕上搬家、結婚、或者出于個人喜愛,會買一些低價位的年輕藝術家作品。”
對于開始購買低價位畫作的一般收入人群,投資都不是他們的主要目的,但在欣賞買回家的畫作時,不少人也自認揣著一種寄情于未來的心理。
相比這些購買低價位藝術品的普通人群,攜帶大量資本進軍藝術品市場的高凈值財富人群似乎給市場帶來了更大攪動。
趙力表示,大量資金進入后,首先會購買藝術品,擴大市場規模。其結果就是中國已經取代法國,成為繼美、英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藝術品市場。其次,價格的上漲以及市場規模的擴張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藝術產業,于是有些人會慢慢從購買物品轉而到進入產業,開畫廊、開藝術品經營公司、開拍賣行。
從成熟的市場來看,比如美國,當拍賣公司成交一塊錢時,藝術品市場就應該成交六塊錢,這六塊錢里包括了畫廊、藝術公司等一級市場。根據2009年中國藝術品市場行情報告,中國拍賣市場全年成交總額為212.5億元,相較于2000年的12.5億元,市場規模擴大了近17倍。再暫時按照一比六的比例估算,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規模就達到了約1275億元。
趙力告訴筆者,自己身邊也有做企業的朋友近年來開始問他關于藝術投資的問題,但他們問到最多的并不是怎么買東西,而是這個行業怎么做,比如怎么建一個美術館,怎么做藝術基金等。“當你買到一定量的時候,自然就會想到開個畫廊。”“而這些錢,非常多的錢轉而為產業建設鋪路、打造基礎設施時,高速公路建好了,上面跑的車就會是當代藝術。”
中國兆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當代藝術收藏家李國昌就是趙力所說的這樣一個“鋪路人”。李國昌上世紀80年代時曾在外交部負責外事文化交流活動,并因此建立了深厚的藝術情結。2006年,他作為最大的股東,相繼成立了支持當代藝術的墻美術館、文化公司以及中國當代藝術基金。
除了支持當代藝術及藝術家本身,李國昌的文化公司還將藝術與金融結合,于2009年與中國招商銀行等4家銀行合作推出了藝術銀行業務,與其中的私人銀行客戶合作,為其會員提供藝術品理財服務。由于有美術館提供學術判斷,有銀行和信托公司共同監管,相比不承擔真偽責任的拍賣公司,藝術銀行給中國理性的財富階層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投資可能。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通過私人銀行的客戶經理向會員介紹這項業務,現在主動咨詢的客戶越來越多。”負責藝術銀行項目的冀鵬程告訴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