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三四十年前,清三代的御制瓷器在收藏界少人問津,與現在市場對三朝御瓷的熱忱大相徑庭。的確,在高端的中國古董瓷器市場里,以西方買家為主流的格局持續了半個多世紀,而他們似乎更為欣賞簡約素雅的單色釉和青花瓷。近年來,華人收藏家、特別是內地的新晉買家成為中國瓷器及工藝品在全球市場內的主流勢力,他們對紋樣繁復、色彩艷麗、風格富麗的清三代皇家琺瑯彩和粉彩瓷器甚為青睞,急速提升了這個板塊的熱度。
主文
2010年11月11日,英國倫敦西郊一家名不見經傳的Bainbridge拍賣行締造了當時最貴中國藝術品紀錄:一尊估價約100萬英鎊的清乾隆洋彩“吉慶有余”轉心瓶最終以5160萬英鎊(約5.5億人民幣)的天價成交,刷新了2010年6月由黃庭堅書法《砥柱銘》創下的4.368億人民幣之紀錄。此瓶約40.5厘米高,制于1740年代,鏤空水波紋雕花瓶身上,四面均有圓形開光,每個開光內浮雕有不同的兩只錦鯉相互嬉戲。整個紋樣,恰到好處地映襯了瓶頸上的紅色“吉”字。瓶底的 “大清乾隆年制”款顯示著它的清宮珍藏之高貴來源。北京匡時拍賣董事長董國強在自己當天的微博中評論道:“這瓶子幾乎涵括乾隆瓷器制作最復雜工藝,多種釉色地,內繪青花,外畫洋彩、琺瑯彩、粉彩,描金,鏤空、轉心、浮雕、淺刻。”這個新紀錄的誕生,讓當天不僅因為是“光棍節”而被記住,更是因為4個“1”相連的幸運數字,而成為“名列第一”的日子。
據悉,這一清乾隆轉心瓶,是由倫敦的波特(Potter)兄妹在收拾已故父母的舊宅時發現的,在其家中收藏已約70年。雖然這只瓷瓶當年是如何輾轉到英國,我們不得而知,但相關專家卻認為,這一乾隆瓷器有可能是在英法聯軍攻陷北京掠奪圓明園或故宮時被掠奪,并最終被帶到了英國。只是,瓷瓶的主人顯然并未充分意識到它的非凡,所以一直把它擱在書架上,落滿了塵土。兄妹倆覺得瓷瓶精美,這才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選擇了一家當地的小拍賣行做評估。于是,Bainbridge拍賣行在倫敦的衛星城市Pinner做常規的征集估價活動時遇到了這件寶貝。起初,拍賣行的工作人員也不甚清楚其價值,但是它看上去挺不錯,就先收下了。逐漸的,拍賣行專家意識到這可能是一件非常特別的拍品,于是開始做些研究工作,并且把估價定在80萬到120萬英鎊。然而,當Bainbridge拍賣行提前2周在英國古董報《Antiques Trade Gazette》上刊登了這件瓷瓶的拍賣預告后,傳言四起,大家認為至少能賣到150萬英鎊。的確,許多買家對此表現出濃厚興趣。拍賣現場座無虛席,許多中國買家親自到場,還有更多在電話競投上等待。一群強有力的中國買家結成了同盟,使價格競爭白熱化。
“當競拍價急劇飆升,那位出售瓷瓶的英國婦女幾乎暈了過去。”《每日電訊報》報道說。而《每日鏡報》的記者則爆料“天價拍下這只瓷瓶的中國人來自北京。”
透過這些具體信息,《金融時報》記者史堤夫•文森(SteveVincent)則撰文稱,天價花瓶背后是中國人的“瓷器愛國主義”。他寫道:“如今中國的一些富人們,正帶著愛國主義情節,急切地想買回本國文化遺產。乾隆瓷瓶就是最近的例子。”
這樣意外的天價,讓人不得不想起5年前“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的拍賣。眾所周知, 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的,它以1568.8萬英鎊(約合2.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拍出,創下了當時中國藝術品的最高價格。據香港佳士得瓷器部專家曾志芬透露,這只元青花罐是20世紀初荷蘭人范·赫莫特(Van Helmut)男爵在中國購得。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赫莫特于1913年至1923年期間在荷蘭海軍服役,被派駐北京擔任荷蘭使節護衛軍司令,并且負責德國及奧匈帝國等使節和領地的安全。赫莫特愛好藝術,收藏廣泛,對中國瓷器情有獨鐘。從他當年在北京舊宅的照片中,可以發現,他收藏了大量中國瓷器。但是,赫莫特買這只大罐的時候,學術界認為元代不可能生產出如此精品瓷器,所以他從一開始就以為這只瓷罐是明代的。赫莫特的后人更不知道祖上傳下的這只瓷罐有這么珍貴,多年來并未多加關照。20世紀70年代,赫莫特的后人曾請佳士得為這個家族做過古董價值的評估,當時也還認為這只大罐屬明代,價值2000美元。近幾年來,赫莫特第三代傳人一直用這只大罐盛放DVD光盤。2004年,佳士得專家再次拜訪這個家族,這才發現了這只大罐的價值。
看來國外有一句話,真是對極了:如果你買了件藝術品,最好把它忘掉。50年以后,你的兒子偶爾一次上閣樓突然發現了它,然后把它拿到外面賣,很可能就會賣到幾百萬!
香港秋拍 彩瓷絢爛!
雖然那件5.5億元人民幣的乾隆瓷瓶在價格上遙遙領先,但這并不會遮蓋住此前和此后香港秋拍的耀眼光芒。
在2010年12月1日落槌的香港佳士得四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拍賣中,新的世界拍賣紀錄紛至沓來,最終喜獲11.3億港元的總成交額。特別是《鶴鳴九皋——放山居藏御制珍品》專場拍賣中推出的3件精品在過去150年以來首現拍場。它們在19世紀時收藏于富麗堂皇的英國莊園放山居(Fonthill House),主人是阿爾弗雷德•莫里森(Alfred Morrison, 1821–1897)。其中,備受矚目的一對清雍正御制掐絲琺瑯雙鶴香爐以1.295億港元由香港地產大亨、華人置業集團主席劉鑾雄拍得,創下掐絲琺瑯藝術品的世界拍賣紀錄。另外兩件聞名于世的彩瓷由亞洲私人藏家購得,也創下新高。
清嘉慶黃地粉彩福壽萬年云口瓶,以9,026萬港元刷新清嘉慶瓷器世界拍賣紀錄。此瓶器內施松石綠釉,口沿施金彩,器外施黃彩為地,繪粉彩勾蓮紋,頸下部繪四組蝙蝠,蝠口銜系“卍”字綬帶,下墜如意扣,足圈飾蓮瓣紋一周,底施松石綠釉,紅彩“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篆書款。此器造型俊秀,制作精細,寓意吉祥,與乾隆器物不相伯仲。另一對放山居舊藏的清道光黃地粉彩花卉五福宮盌亦是巧奪天工之作,成交價662萬港元,成為目前最貴的一對清道光宮盌。此盌器內施白釉,碗心以紅彩繪五只展翅蝙蝠,碗外繪黃地粉彩纏枝四季花卉,底施白釉,青花書“大清道光年制”篆書款。此類作品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名為“洋彩黃地洋花宮碗”,乾隆二年時已開始大量燒制。
與此佳績呼應的是,2010年10月,香港蘇富比六場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會總成交額共錄得16億2,800萬港元,并且創下多項世界紀錄。《彩華騰瑞──戴潤齋清宮御瓷珍藏》專場成為眾人矚目的最大亮點。其中,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經過總共45口叫價,以2億5,266萬港元的天價被香港收藏家張永珍投得,刷新了當時中國工藝品及瓷器之世界拍賣紀錄。
此尊葫蘆瓶堪稱“軋道錦地”工藝的范例。乾隆初年,當景德鎮御瓷工匠采納并熟練運用北京御作坊開創的繪畫技藝后,一種奢華繁縟的裝飾工藝——“軋道錦地”備受推崇。這種以細針狀物在釉面上刻畫卷草紋、鳳尾紋和各種花卉紋,以表現“錦地”效果的工藝,在景德鎮日臻完善。此瓶所繪纏枝花卉,明暗清晰,色調柔和,盤繞于金廓礬紅“萬壽連延”圖案周圍,宛如青藤繞梁。而且多種顏色重疊接連,構圖縝密緊湊,實屬罕見。
這讓人很容易聯想到2008年12月由香港佳士得特別呈現的清乾隆御制粉紅地粉彩軋道蝴蝶瓶。此瓶同屬放山居舊藏,并且亦運用了“軋道錦地”的完美工藝。佳士得瓷器專家曾志芬透露說:“這件蝴蝶瓶也在1971年倫敦佳士得放山居專場拍賣中拍出,當時的價格只有4000美元,買家是戴潤齋(戴福保、張萍英夫婦),之后他們一藏就是37年。”在傳世的乾隆御制瓷中,此花瓶為孤品,未見其它相同器物。它瓶身修長,造型典雅高貴,圖案繪制異常精美。粉釉底子暗刻花紋,其上用各色琺瑯彩繪出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的蝴蝶,可謂精雕細琢,匠心獨運。在金融風暴讓全球藝術市場遭遇重創的那個冬季,此蝴蝶瓶仍創下5330萬港元的佳績,成為當年不多的亮點之一。
與葫蘆瓶同場拍賣的還有另一對戴潤齋珍藏的清乾隆御制琺瑯彩“祥云瑞蝠”開光式“四季花卉”圖紙捶瓶。其中一件品相完美,現場競投氣氛更激烈緊湊,經過31口叫價,最終以1億4,066萬港元成交。另一件,由于瓶身有裂痕,成交價為3,202萬港元。此對瓶身飾四圓形開光,內繪庭院景致、四時花卉,巧妙動人,和諧統一,讓人聯想起中國南方園林中的月洞門。開光內的圖案,以南天竹和水仙代表春天,以蜀葵象征夏天,以萱草及罌粟寓意秋天,以終年花開的玫瑰和常青的翠竹表現冬天。從工藝來說,瓶上開光窗內,四時花卉紋飾繪畫與料胎畫琺瑯器極為近似,瓶頸的纏枝花卉圖案則與銅胎畫琺瑯器異曲同工,相信它們是出于內宮琺瑯作坊,甚或是同一工匠之手。在北京繪制的瓷胎畫琺瑯器之紋飾,大多是獨一無二。成對者的圖案也并非完全一致,而是相映成趣,相輔相成。因此兩件瓷瓶所繪花卉品類相同,但構圖姿態卻略顯差異。
除了赫赫有名的戴潤齋珍藏,同天舉行的《花賞瑤華──巴黎名藏中國藝術品專拍(II)》,均是收藏家于1970至1996年間,在法國各地搜羅的藝術精品。當中之焦點為清雍正御制金胎畫琺瑯淺綠地“丹鳳呈祥”圖蓋壸,以4,098萬港元成交。此壺為北京內宮造辦處監造,壺蓋底面巧作小燭臺,將之倒轉,蓋壸隨即可作燈盞使用。蘇富比專家Hajni Elias 以“燭影茶香”形容此極具巧思的美感,并寫到:“中秋佳節用之,燭下對飲,既有至親家人相伴,又有月光燈影依隨,最為合宜。”這樣美輪美奐的珍品,誠屬雍正朝內工藝精湛、創意奇巧至極的御制賞器之一。現知只有另一件同形蓋壺藏于美國巴爾市The Walters Art Museum,二者極有可能原為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