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富比香港春拍玫茵堂夜拍前的特別限制措施,到佳士得香港春拍前相似的限制措施,都觸及到中國藝術品市場一個潛規則:大買家付款拖延的問題。而半年前為了一件乾隆瓷瓶打破中國藝術品拍賣全球紀錄而興高采烈的英國人約翰遜、班布里奇,碰到的苦惱也是這個問題。本期焦點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切入到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個癥結性的問題:大買家延期付款給拍賣價格帶來的泡沫會有多大?
延期付款,是當今中國藝術品市場上大買家的特權:拍賣行要他參加拍賣競投可以,但要在傭金、付款期上給予相當的優惠,尤其是約定的付款期,往往超過半年甚至一年。對拍賣行來說,大買家參與競投,是沖擊單件拍品天價、拍賣會總成交量新高等拍賣紀錄的前提,即使要冒巨大的風險也在所不惜。當然,拍賣行不可能先墊付貨款,委托人為此也要承擔風險。
拋開那些令媒體津津樂道的“瓷器愛國主義”、“做局論”等話題,潛規則帶來價格泡沫顯然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在行情發動初期,高價拍品與低價拍品之間存在斷層現象,大買家選擇高價拍品進行突破,許多拍品“點石成金”爆出天價;即使在此后的行情上升階段,一些著名藝術大師的精品也會在短期內有3到5倍甚至10倍的價格飆升。此刻拖延付款期,使競拍變成了一種只贏不輸的期貨買賣;更有甚者,既無20%的保證金,也沒有強制平倉的風險,甚至連到期交割的強制規定也沒有,可謂無本萬利。因此,人們不禁要問,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億元時代”,有多少天價紀錄是價格泡沫的產物呢?
當然,泡沫未必一定會破裂。這取決于行情的可持續性,取決于當前的快速上升階段有多長,因為價格快速上升階段出現的泡沫,市場會自己消化。即便如此,風險仍然存在:價格泡沫必然會造成高價拍品的流通性大打折扣。設想一下,那件乾隆瓷瓶拿不到5.5億元的貨款而不得不再次拍賣,最后的成交價會有多高?打個對折也是完全可能的。我們看藝術品價格,尤其是那些高不可攀的天價,切不可把那些泡沫的因素給忽略了。
更何況藝術品的拍賣行情是起起落落、此起彼伏的,一旦行情從上升階段出現逆轉,很可能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泡沫一旦破裂,付款延期屆時就會變成付款無期,巨大的損失恐怕連拍賣行也難以承擔,最后還是要委托人自己吃進。不過,那是后話了。
天價乾隆瓷瓶
買家仍未付款
2010年11月11日在倫敦西北郊區的一家小拍賣行,因以516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5.5億元)的價格成交了一件清代乾隆粉彩鏤空瓷瓶而打破中國藝術品的拍賣紀錄,受到全球媒體的關注。近來,由于英國媒體先后報道其中國買家尚未付款,再度引發京滬各地大眾媒體熱議。
據媒體報道,拍賣至今雖已時隔半年,英國的當事人包括委托人約翰遜,拍賣行主人班布里奇,都先后來中國與買家見面催款,但買家仍未付款。媒體還就此拋出了諸多話題,如英國媒體再次談到了當時甚囂塵上的“瓷器愛國主義”,提到了2008年法國佳士得拍賣銅獸首時中國買家蔡明超先舉牌又拒付的做法;而中國媒體更進一步,對瓷瓶的藝術價值提出質疑,甚至談到了高價拍品的做局論,當然也有人談到了中國買家的商業誠信問題,甚至關注到中國拍賣場上付款延期的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