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在博客中認定“造型有本,設計有度,完全乾隆官窯盛世氣象,只是賣家幾十年來自認不夠官窯,常年隨意擱在明處陳設,偶爾插花,這多少應了古訓:有心栽花花不放,無意插柳柳成蔭。”借北京衛視“天下收藏”欄目走紅的香港古玩商翟健民在微博(http://weibo.com)初指“真的是世紀大笑話”,旋又辯稱:“描金印花粉彩壺,是乾隆的,而且是世紀精品!”。
北京鑒賞家王志軍從圖片分析,該瓶“器型俊美,應系在乾隆玉壺春瓶的基礎上,頸部兩側加雙獸銜環,瓶頸部加粗,瓶口外撇度變小發展而來。外壁剔刻仰蕉葉紋和倒蕉葉紋、連續回紋,分別施以松石綠釉、礬紅描金、霽蘭地描金、白地粉彩裝飾。器型紋飾制作規整精細,所施彩色符合乾隆時期彩色特征。”特別是“霽藍描金和白地粉彩花鳥紋飾與北京翰海2007年6月25日拍賣的乾隆霽藍描金開光粉彩花卉紋大瓶、北京故宮收藏的清乾隆粉彩霽藍描金花卉詩句紋大瓶上的部分紋飾畫工、彩釉呈色相似。底足外很細的一圈紅釉描金連續回紋與香港佳士得2003年10月27日拍賣的清乾隆粉彩嬰戲雙龍耳瓶底足外紋飾相同。外壁的松石綠釉與北京故宮藏清乾隆‘瓷母’上的松石綠釉呈色相同。更為重要的是,開光內的花鳥紋飾與清初惲壽平及乾隆時期宮廷畫家錢維城、鄒一桂的畫風、畫法一脈相承。有心人可參看《文物天地》2011年第4期封底刊登的中國嘉德春拍上拍的惲壽平《菊石圖》。只有乾隆官窯才有此賦彩水平。”
鑒賞過實物的北京正觀堂主梁曉新說:“重新粘上的瓶底,的確是開門的乾隆官窯,但是,器身還真看不好。感覺最薄弱的地方是藍地上的金彩纏枝花;開光里的花鳥圖,牡丹花樣式很生硬,鳥的比例不太對,鳥的羽毛和樹干明顯達不到乾隆官窯的水準。”香港蘇富比4月8日中國瓷器工藝品專場兩件標注為“清乾隆”的拍品與紐約蘇富比上拍的民國粉彩花卉山石紋瓶價位相近:第3062號估價30萬至40萬港幣的粉彩“錦上添花”圖橄欖瓶以782萬港幣(約合人民幣658.4440萬元)成交,第3063號估價120萬至180萬港幣的粉彩“杞菊延年”圖梅瓶以386萬港幣(約合人民幣325.012萬元)成交。兩件拍品如出一轍,“‘錦上添花’圖橄欖瓶的圖案與霽藍描金開光粉彩花卉紋雙耳瓶開光里的圖案,乃至彩頭彩質都非常相似。‘錦上添花’圖橄欖瓶和清乾隆粉彩‘杞菊延年’圖梅瓶若真是乾隆官窯,按目前行情,成交肯定在4000萬元以上。所以,成交價說明了民國貨的新標準。”未見實物的北京華夏物證陶瓷鑒定研究所所長毛曉滬傾向于蘇富比的鑒定意見:“從色調搭配和開光看,與常見的乾隆官窯瓷器的構思、設計理念有一定差異。”這也是絕大部分洋經紀人的共識,Eskenazi、Marchant、RogerKevern、Littleton等在場的著名洋經紀人無一人競投。
百年老店蘇富比的專業團隊、浸淫古陶瓷一輩子的戴福保和國際市場呼風喚雨的洋經紀們都“走眼”的概率多大?“不是不可能,只是可能性很小。”梁曉新說:“看看我們這一代玩瓷器的,玩了多長時間,看過和經手過多少件真正的乾隆洋彩?我們的眼力、知識、經驗,難道比戴潤齋還厲害?有些事情,如知識、經驗、理智、邏輯,是需要歲月和天賦來累積得到的,與金錢的多少沒有必然的正比例關系。”
梁曉新關注資本涌入的藝術品市場,“范曾比文征明貴、唐代銅鏡比商代方彝貴、晚清大宅門口的石獅比北齊石像貴,霽藍描金開光粉彩花卉紋雙耳瓶也僅僅是藝術品市場金錢‘海嘯’中那朵最高的浪頭而已。”問題是,“海嘯”后,理性與價值能回歸嗎?“可以預見,中國高端古代藝術品起碼5年內,仍將繼續輝煌,并不斷創造出新紀錄,類似情況肯定也還會發生。而以藝術、美學為根本的藝術品,商品性的外衣僅僅是其一部分,核心是經過了百年以上人文與歷史沉淀傳承下來的豐富的內涵與價值,會不會被兇猛的現金所掩埋,甚至改寫呢?”究及社會內因,“現在的社會心態,已將價格等同或大于價值了。”在這個意義上,真偽已不重要,“除了掏錢的人以外,任何圍觀者都沒有資格評論掏錢的動作是否符合道德。價格也僅僅是一個地域性、暫時性的數字,代表了商品屬性的一部分,而并非真實內涵的全部。這只雙耳瓶真正的內涵價值,應該由歷史來判斷。”
霽藍描金開光粉彩花卉紋雙耳瓶價格是否合理?王志軍認為:“關健要看底足傷損程度。一只乾隆洋彩玲瓏瓶的價格已達5.5億元,那么,稍有傷殘的類似瓷器的價格不應太低。這件花瓶的離奇經歷,一點不好笑,也不八卦。因為,它無形中為稍后香港蘇富比上拍的琺瑯彩‘古月軒’題詩‘錦雞花石’圖膽瓶定下成交價的心理預期底線。更可笑和八卦的是5.5億元成交的玲瓏瓶到今年2月9日還未付款。”
“類屬民國”瓶拍出天價,蘇富比因此失去專業性和權威性了嗎?梁曉新并不認同:“正是因為蘇富比標了‘類屬民國’,才說明了他們的確是一家非常專業、負責任和謹慎的拍賣公司。”王志軍認為,“無論是按乾隆本朝,還是民國仿,或是乾隆底足民國瓶身拍出,都凸顯蘇富比的誠信之心,使之成為最大贏家。”
四、民國瓷業:陶瓷史的高峰
“與霽藍描金開光粉彩花卉紋雙耳瓶類似的器物,在兩岸故宮收藏多只,以至于評定級時,往往是優中擇優。”原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楊靜榮先生說,“民國時期的仿制品也很到位。”這就提到了另一個問題,即民國瓷器。
兵燹連綿、社會動蕩的民國時期,中國陶瓷業卻仍達到了新高峰。天津博物館研究館員劉渤先生介紹,這一時期制瓷業是承繼古代,開啟未來的過渡階段。因好古之風盛行,仿古瓷是瓷業生產的大宗產品,“仿古瓷種類繁多,精品幾致亂真。”仿古瓷精品與政府禮品用瓷、名家藝術瓷代表了制瓷業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