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一資深藏家今年秋拍委托保利拍賣8件瓷器拍品,流標7件;給佳士得送了9件拍品,流標8件,成交的也是最低價位的東西,明嘉靖海棠托盤,起拍價12萬元,成交36萬元。
對此這位藏家非常失望地表示:“顯然瓷器板塊的交易形勢確實漸入寒冬。我送拍的好東西不同意低估價,所以導致流標。差東西不在乎低標價,反而賣得好。”
北京永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瓷器專家部門主管戴岱表示:“今年秋拍與春拍相比,拍賣公司的數量和場次增加,意味著拍品數量也在增加,雖然成交的絕對數量是大于春拍的,但成交率卻比春拍有所下降。所以秋拍肯定對進入市場的資金有稀釋作用。”
對此,龔繼遂分析:“秋拍成績不佳也是瓷器板塊多年積累的問題在市場上的清晰呈現。首先字畫由于價格一路飆升,獨占鰲頭,使瓷器受到冷落;其次,和字畫一樣,瓷器也存在贗品困擾。而拍賣行對于瓷器鑒定的把關與傳承出處的梳理沒有像字畫一樣,隨著市場的迅速發展得到高度的重視。所以許多沒有傳承和出處的瓷器受到市場冷遇,造成流標的結局。同時,許多名家舊藏或傳承有序的拍品又由于寄售人的堅持,標價過高形成流標。最后,中國內地官窯瓷器資源相比字畫而言太少,官窯名品的換手率并不高,所以通常佳器難求,偶爾有重要藏品出現,價格也過高,這都是困擾中國瓷器拍賣市場長期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