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拍中,阿爾佛雷德·克拉克夫人舊藏宋代汝窯天青釉葵花洗無疑會成為關注焦點,克拉克夫人是英國最著名的中國古陶瓷收藏家之一,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汝窯玉壺春瓶和汝窯洗即為其的舊藏。
綜觀目前的汝窯拍賣價格,雖然通過有關網站可以查到一大批價格,但對于業內人士來說,都會不屑一顧,因此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市場不被認可的。只有五次拍賣結果被市場認為是汝窯拍賣的標志,其中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在1992年的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一件汝窯盤以154萬美元成交,其屬于美國收藏家斯蒂芬·君尼庫克三世的舊藏,最終為香港藏家區百齡購得。另外一件汝窯盤殘件,經過火燒,口沿損減,在2006年紐約佳士得以6萬美元成交。
綜觀這些被業界承認的汝窯拍賣,其最為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源流非常清晰。
現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查到拍賣成交價格太簡單了,而且許多拍賣資訊網站還開發了專用的藝術品拍賣指數,對藝術品市場的走勢進行分析,有關機構也編寫了相關的投資報告,希望類似于股市中的上市公司財務分析。
但是藝術品與上市公司的最大區別在于藝術品本身并不產生價值,而上市公司因為經營而產生了現金流。對于上市公司的業績分析和預測,是基于現金流,而藝術品價格的漲跌完全是依賴于外界的資金,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連這件藝術品的買賣雙方都沒有搞清楚的話,那么這個分析價格還有什么意義呢。
隨著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進入藝術品市場,他們迫切希望了解整個市場的走勢,但如果僅僅是基于建立在拍賣數據的簡單排序,最終只是個體力活。一些公司看中網絡檢索數據的方便,編造出了一個個的天價“神話”,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讓市場泡沫更快地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