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黑釉建盞風靡的同時,唐代以來即廣泛用于茶飲的青瓷與白瓷,也仍然用于點飲。青瓷如北方耀州窯、南方龍泉窯,白瓷如北方定窯、南方景德鎮窯等珍品,在不同時期達到高水準的藝術成就,也說明飲用白茶并非唯一的主流,點飲綠末茶及煎茶法仍然保留在飲茶的傳統中。
《宋代茶盞特展》為國立臺灣大學于95年舉辦,展出臺大藝術史研究所收藏的建盞、吉州窯黑釉盞、北宋龍泉、耀州窯青瓷碗、南方景德鎮青白瓷盞等,以及在日本茶道史上別具意義的福建同安窯珠光青瓷碗。這里粗略地將其分為黑釉和青白瓷兩部分,本文為《青白瓷篇》。


唐 越窯青瓷碗 高3.7公分 口徑14.5公分 底徑6.5公分
敞口斜腹,下置圈足,整體施青灰色釉。外底心有釉,圈足著地處較寬,形似玉壁,故稱為玉壁形底,是九世紀流行的底足造型。露胎呈香灰色,還留有六個長條狀墊燒泥痕。
浙江越窯為唐至五代最具代表性的青瓷窯。唐代陸羽推崇「類玉似冰」的越窯青瓷茶盞,認為越窯青瓷盞能夠增益茶色。此類越窯產品形制端正,出現于八世紀而流行于九世紀,釉色溫潤,晚唐五代所燒造的「祕色瓷」尤為珍品。
1987年,陜西扶風縣法門鎮法門寺發掘出唐代塔基,根據地宮石碑「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寶器衣物帳」(西元874年)之記載,確定出土的十四件越窯青瓷即為「祕色瓷」。唐代詩人陸龜蒙(西元?-881年)<進祕色越器>詩中,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形容,為越窯青瓷顛峰時期的代表作品。
本展品雖不若法門寺的青瓷精緻,但整體作工講究,色澤典雅。類似造型的越窯玉壁形足碗作品,近年印尼海域打撈的唐代黑石號沉船(九世紀前期),以及浙江上林湖第37號窯址(九世紀中葉)出土品中,都可以看到。


五代 越窯青瓷碗 高6公分 口徑17公分 底徑8公分
臺灣海峽打撈品
敞口斜腹,碗底寬闊,環形圈足低矮,著地處較寬,外底心修整成硬幣狀小鏡面。通體施不透明青釉,圈足內亦有釉,由于長期浸泡海水,釉色偏淡。內碗心留有一圈十二個墊燒泥痕,近圈足處的器壁有貝類沾黏的痕跡,為碗心支釘疊燒而成,是五代至北宋初期的燒作方法。
類似的作品,可見于浙江寺龍口越窯窯址,以及日本國分寺遺跡、東南亞、中近東等地,從伴隨出土遺物比照紀年墓出土實例,認為約流行于九世紀后半至十世紀中期。臺灣歷史博物館發掘澎湖中屯遺址出土品中,亦有與本件相似之越窯系青瓷碗,可以略窺越窯青瓷作為中國早期外銷瓷之風貌。

北宋 越窯青瓷碗 高7公分 口徑15公分 底徑7.8公分
臺灣海峽打撈品
敞口弧腹,口沿較薄,圈足外撇。除了外底有四處墊燒泥痕外,通體施罩不透明青釉。
類似的碗形可見于浙江越窯上林湖窯址。該窯址出土與本展品造型相近的作品中,有于圈足內陰刻「太平戊寅」(西元978年)款者,故推定約為十世紀后半北宋時代的作品。江蘇蘇州虎丘云巖寺北宋塔基可見類似作品,日本京都平安京右京遺跡亦有出土,可知類似產品亦銷至外國。


北宋 華南地區青瓷注子 高18.5公分 底徑7公分
傳西沙群島北礁打撈品
撇口長頸,斜肩鼓腹,底部切削略呈臥足狀。肩部置一流嘴,與流嘴對稱的位置,自口緣處至肩部貼附寬平帶狀曲把,扁帶狀曲把從口沿下降至肩腹之間,上飾以三道平行直條紋。
口沿有兩周弦紋,肩頸間施以三周弦紋,肩部刻劃篦劃水波紋,鼓腹上方刻劃寫意花卉紋。外器壁施青色透明釉,但施釉不及外底,海水侵蝕嚴重,釉色淡化,器表還留有貝類附著之痕跡。
唐代已稱此類用器為注子,唐人李匡義《資暇集》說:「元和(西元805年起)初,酌酒用樽杓,居無何……稍用注子……目之曰偏提,論者亦利其便?!棺⒆佑址Q偏提、水注,常與溫碗搭配,作為酒器或飲茶注水之用。本展品為北宋常見器形,從肩腹部劃花紋及與胎釉特徵,推定為北宋時代華南地區的作品。

北宋 耀州窯青瓷碗 高4.5公分 口徑13.3公分 底徑3.7公分
薄胎,敞口斜弧腹,下置圈足,圈足著地處較寬。除圈足著地處外,整體施罩青綠色釉,露胎處呈灰白色調。作工講究。
宋金時期的耀州窯青瓷以印花、刻花較為常見。本展品雖無印劃裝飾,但釉色溫潤純淨,造型典雅。從紀年墓葬出土類似品觀之,這類樸素、優質的碗,製作年代約為十一世紀初北宋前期。
例如著名的內蒙古遼開泰七年(西元1018年)陳國公主墓耳室中,即出土此類青瓷碗。這類作品有助于理解北宋后期同式碗的樣式來源,也為耀州窯青瓷來源提供重要線索。

北宋 耀州窯青瓷碗 高4.3公分 口徑11公分 底徑3公分
敞口斜腹,口沿微向外翻。圈足窄小。整體呈斗笠狀。除圈足著地處外,整體施罩青釉,露胎處呈灰白色調。
傳北宋初陶穀所著《清異錄》之〈器具門?小海鷗〉條記載:「耀州陶匠創一等平厎深盌,狀簡古,號小海鷗?!褂袑W者認為如本展品之斗笠形小碗,即為所謂的小海鷗 。

北宋 景德鎮窯青白瓷碗 高4.2公分 口徑11.5公分 底徑3.5公分
敞口,器身斜直向下收束,線條銳利,器壁極薄,底足窄小,形如倒置的斗笠帽。圈足低矮,外底心沒有施釉,可看出墊餅支撐的燒造痕跡。除外底心不施釉外,通體施罩青白釉,釉色白中帶淡青綠,外壁素面無紋,碗內壁有以劃花修飾的兩朵花卉及水波狀紋。
青白瓷釉色介于青白兩者之間,青中有白,白中顯青,與青白玉近似,一般又被習慣稱為「影青」,宋代時如江西景德鎮窯,以及浙江、安徽、湖南、廣西、福建等地窯址均有生產,產品造型豐富,如日常用品的碗、盤、碟、文房用具、祭器、與宗教造像等。
當時并遠銷外國如日本、韓國、東南亞,甚至中東地區,青白瓷如玉一般輕盈的質感,如作為茶碗(盞)使用不僅展現風雅,更能襯托茶色。

南宋 青白瓷盞托 高5.3公分 口徑9公分
本展品為高圈足,淺盤中心置斂口及弧腹圓形盂以承接茶碗,除圈足底部未上釉外,通體施罩青白釉,釉色呈現米白色,底足未上釉處胎土色白。
盞托,亦稱茶托,是一種以「托」和「盞」(茶碗)配套使用的茶具?!竿小?,圓形似盤,中心凸起,上置圓圈(或稱盂)以承接茶盞。宋代盞托的材質有瓷器、木器、漆器等,山西大同市元代馮道真墓壁畫中人物手持盞托 ,桌上有碗、茶罐(旁有墨書「茶罐」二字)、盞托等,作為茶具使用。
為了避免燙手,盞托可說是宋人飲茶必備之物,傳北宋徽宗(西元1102-1125年在位)《文會圖》中,便是以與茶盞尺寸相近的盞托來互為搭配,故推測與本件盞托搭配的是小型茶盞。

南宋至元 景德鎮窯系青白瓷碗 高5.5公分 口徑15公分 底徑4公分
口沿一圈無釉,弧腹,微向外翻敞。除口沿外,通體施罩青白釉,釉色白中略泛天青,有開片裂紋。碗身與底足則施罩滿釉。碗外壁素面無紋,內壁為陶范壓印印花裝飾,一圈弦紋下壓印蓮花蓮葉紋,碗內底心亦有蓮紋。
本展品採用「覆燒」技法,口沿無釉,稱為「芒口」?!父矡辜挤ㄓ诒彼沃衅诤颖倍ǜG已可見到,而宋代江西景德鎮等南方窯址亦廣泛運用此種技法。
「覆燒」即是在燒造時將碗口倒覆,搭在支圈形的窯具上組合燒造,為了避免青白釉沾黏窯具,因此造成口沿一圈無釉的「芒口」現象。此種燒造法較能節省窯爐空間,達到提高產量的效果。

北宋 景德鎮窯青白瓷碗 高4公分 口徑11.7公分 底徑3公分
本展品敞口,器身斜直向下收束,線條銳利,器壁薄,底足窄小,形如倒置的斗笠帽。圈足低矮,外底心未施釉,可看出墊餅支撐的燒造痕跡。除外底心之外,碗身通體薄施青白釉,碗外壁素面無紋,內壁以簡筆劃刻三朵花卉紋飾。




北宋至金 耀州窯青瓷碗破片(四件)
陜西銅川宋代耀州窯址採集
胎土呈灰白色,釉色橄欖綠,透明帶開片,釉內有細小氣泡。第1號標本以陶范壓印卷草紋,常見于耀州窯生產之碗、盤上;第2號標本壓印水波及游魚花紋,背面有放射扇狀陰刻直線,推測為碗外壁花紋;第3號標本為碗心殘片,以粗細不同之劃花作裝飾,背面為圈足殘底;第4號標本以篦紋劃花裝飾,為碗或盤之殘片。
耀州窯創燒于唐代,入宋后仍持續燒造。作品以青瓷為主,青瓷釉色多呈橄欖綠,透明帶開片,釉中可觀察到細小氣泡。除有素面之外,亦有印花及刻花裝飾。
印花是以具紋樣的陶模壓印成形,而后施釉、入窯燒製,如本展品第1、2號。刻花則是在坯體表面,以鐵刀或竹刀等銳利工具斜刻出花紋,然后施釉、入窯燒造。刀法運用不同深淺、寬窄及角度的變化,形成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如本展品第3、4號。
從考古發掘資料得知,北宋時期作品釉色精良,本展品第1、2號可能為該時期作品。金、元時期持續燒造,但品質不如北宋,如本展品第4號,釉色偏黃,推測可能為金代作品 。

南宋 福建同安窯系青瓷碗 高6.5公分 口徑15公分 底徑5.5公分
本展品敞口弧腹,口沿微向外撇。整體施罩黃褐色透明薄釉,釉不及底。圈足底無釉,露胎處呈灰白色調。口沿下方及碗心各有一周弦紋,兩弦紋之間飾以卷草紋劃花及篦劃紋。碗心有四道呈順時鐘方向旋轉的篦紋裝飾。劃花技法是運用銳利的金屬或竹子,在器表斜刻出紋飾。篦劃紋是以竹梳狀工具刮劃出裝飾性線條。篦紋則是以篦齒狀工具錐刺出的點狀裝飾。
本展品可見上述三種技法,線條剛勁流暢,風格寫意。此類青瓷碗分佈于福建南部地區,如同安、浦城、福州等地,其中又以同安窯作品最早為人所熟知,所以有學者稱此類作品為「同安窯青瓷」。
日本鎌倉時代(西元1185-1333年)遺址出土了許多同安窯青瓷標本,但由于過去窯址未被發現,因而產地不明。直至1956年福建省同安縣汀溪鄉窯址被發現,經中國學者陳萬里先生考察,確認同安窯為日本出土青瓷標本的原產地 。
窯址同時出土了南宋龍泉窯作品,而日本鎌倉時代又相當于中國宋元時期,因此同安窯青瓷被認為燒製于南宋至元,并于南宋時期即已外銷日本。

南宋 同安窯系青瓷碗 高7公分 口徑18.5公分 底徑6公分
敞口弧腹。圈足粗厚。施罩橄欖綠色透明釉,表面微有開片。釉不及底,露胎呈灰褐色調??谘叵路郊巴胄母饔幸蝗ο壹y,兩道弦紋間有點狀篦劃紋,以及散落寫意的弧狀劃花。外壁刻劃四至六條一組的篦紋,形成放射狀紋。
篦劃花紋青瓷作工粗獷,釉并不十分精純,但線條寫意不羈,另有一番樸拙的趣味。
傳說日本草庵茶道(侘茶)的開山宗師、奈良稱名寺僧村田珠光(西元1422-1502年),喜用此類青瓷碗飲茶,因此日方又將此類燒造于福建的茶碗稱為「珠光青瓷」,為日本茶道中的珍貴茶具 。
類似的同安窯系青瓷碗,可見于福建沿海南安、廈門、連江、閩侯、莆田、仙游等地的窯址,以及日本鎌倉海岸、唐津山麓、太宰府、福岡灣底等遺跡,遠至菲律賓、印尼爪哇島都有出土。值得留意的是,臺灣臺北圓山貝塚亦曾採集到類似標本。

南宋 龍泉窯青瓷碗 高5.7公分 口徑13公分 底徑5.3公分
敞口弧腹,口沿微向外翻。碗心及外底心修整平坦。圈足較寬,圈足底之內外緣各有工整削切角度。施罩粉青色釉至圈足著地處,外底未上釉,露胎處呈灰黑色調,胎質堅硬。
本展品具備浙江龍泉窯作品特色,使用摻合紫金土的黑胎來襯出青瓷釉色,且圈足修整講究。龍泉窯作品有的素面無紋,有的則有以刻花、劃花等技法裝飾。本展品內壁飾有細篦紋及蕉葉紋劃花,外壁飾以蓮瓣紋劃花及篦紋。
在浙江南部與福建地區交界處,瓷窯作品特徵經常交互影響,不易區別二地作品。如浙江省慶元縣龍泉窯南宋窯址曾出土大量模仿建窯黑釉盞的作品;而浙江龍泉窯早期生產的篦劃花青瓷,則又影響了福建青瓷的製作。
這種運用篦紋、弦紋、弧狀劃花等裝飾技法,首先見于龍泉東區窯址,而在稍晚的時期又可見于福建同安、浦城等地窯場,僅能從胎土、釉色、圈足修整方式稍作區別。


南宋 龍泉窯青瓷碗 高6公分 口徑11.5公分 底徑4.5公分
敞口弧腹,碗腹曲線向上急收,口沿微向外翻。碗心及外底心修整平坦。圈足修整講究。施罩黃綠色釉至圈足著地處,釉表微有開片。外底未上釉,露胎處呈紅褐色調。圈足中央有修整痕跡,書有「徐□七」字樣。
口沿外隱約有一圈弦紋,本展品內壁飾有細篦紋及蕉葉紋劃花,外壁飾以蓮瓣紋劃花及篦紋。本展品近似浙江龍泉東區南宋窯址出土之黃綠色釉劃花青瓷碗,從本展品之修足特徵判斷,應屬于南宋龍泉窯之作品。

南宋 同安窯系青瓷碗 高6公分 口徑13公分 底徑6公分
厚胎,唇口,弧腹,口沿微向外撇。碗心修整平坦,外底心有微突修整痕跡。除圈足著地處及外底心之外,整體施罩草綠色透明釉。露胎處呈黃褐色調。外壁蓮瓣紋劃花紋飾之間有橫向刻痕相接,僅蓮瓣上有篦紋。
本展品之形制、釉色及蕉葉紋劃花等特徵,可見于福建省同安、浦城等地南宋窯址出土作品,故本展品應屬于福建同安窯系的作品。此外,浙江博物館、日本富山佐藤美術館亦藏有與本展品相似的劃花青瓷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