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致辭

河南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致辭

河南博物院院長田凱致辭

禮樂

唐恭陵出土的彩繪陶俑

春秋時期青銅神獸

春秋時期的蓮鶴方壺

唐代天王菩薩造像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河南博物院合作舉辦的“大象中原——河南歷史文化展”30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共遴選河南省各地博物館精品百余件,包括青銅器、玉器、瓷器、石雕造像等,類型多樣,內涵豐富,其中許多為重大考古出土的文物珍品,充分展示了河南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展期為三個月,至2016年3月31日閉幕。
展覽第一單元為家園。本單元以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二里頭遺址、新鄭望京樓城址、殷墟、新鄭鄭韓故城遺址、淅川楚墓群、永城西漢梁王墓群、隋唐洛陽城遺址、唐恭陵、北宋皇陵等考古遺址作為貫穿單元的主線,通過都城、宮殿、陵墓和聚落等豐富的古代遺存,講述河南先民創造農業、城市、國家、文字、禮樂的歷程。其中,舞陽賈湖出土的骨笛、龜甲響器等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一批樂器實物,對探求我國音樂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鄭州張寨南街出土的乳丁紋青銅方鼎形體厚重,紋飾神秘莊重,是先秦時期頗具代表性的立國重器。“王子午”青銅鼎等淅川楚墓出土的精美青銅器,對研究楚國歷史文化、楚都丹陽、楚國與周圍各諸侯國的關系和當時的禮樂制度等都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搓栍谇f漢墓出土的陶莊園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形制最大、結構最完整的建筑明器。這些都是本單元展示的亮點。
展覽第二單元為尋根。西周時期,針對廣袤領土設計了封邦建國的政治體系,“封建諸侯”大體有兩種形式,一是對土著方國進行“褒封”,即在服從周王室的前提下承認其國族的存在與延續;一是將同姓或異姓聯盟貴族分封到某地,實際上是一種武裝拓殖,以便更加穩固地控制某一地區。本單元以河南境內出土的有銘青銅器為主線,探索河南諸侯方國的相關史跡。這些青銅器上的銘文,很多是文獻失載的重要信息,是我們研究周代歷史不可多得的史料,其中分封諸國的國族名稱成為后來中華姓氏的重要來源。“應伯”青銅壺、“虢季”青銅鋪、“蔡公子義工”青銅簠、“許公”青銅戈、“黃君孟”青銅豆等有銘青銅器是本單元展示的亮點。
展覽第三單元為天工。根植于河南腹地的中原文明內涵豐富,器物群種類繁多,特色鮮明,凝聚著河南先民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想象。在數千年的悠長歲月里,匠人們銳意創新,磨礪出精湛的技藝,在青銅鑄造、玉器琢磨、瓷器燒造等領域登上一個個工藝高峰,制作出無數巧奪天工的作品。這些精美的器物攜帶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承載著厚重深邃的中華文明,彰顯著我們這個民族所特有的氣質和審美意趣,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鑰匙。國寶級文物蓮鶴青銅方壺、“婦好”青銅鸮尊、鹿邑太清宮長子口墓出土的玉人、三門峽虢國墓出土的玉柄鐵劍以及寶豐清涼寺汝窯窯址出土的汝官窯天青釉瓷瓶等是本單元展示的亮點。
展覽第四單元為文脈。中華文明是一個多元一體、又不斷發展變遷的文明形態,商周時期的禮樂文化是這一文明的精神源頭。借助官方教育體系和科舉選官制度,發韌于春秋時期的儒家學說,逐漸成為占據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與文化傳統。佛教傳入中國后,與本土的道教共同改造了民間信仰世界,并深刻影響了以儒家學說為主體的思想體系。新鄭鄭韓故城祭祀遺址出土的九鼎八簋九鬲二壺,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王孫誥”青銅編鐘以及北漢晉辟雍遺址出土的辟雍碑拓片以及河南滎陽大海寺出土的天王菩薩造像等是本單元展示的亮點。
本次展覽通過對文物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行深度闡釋,從最早的家園、姓氏來源、工藝、精神世界等四方面將百余件文物組合在一起,來展現河南的歷史文化。集中反映了河南省歷年重要的考古發掘成果,不僅展出了近十年考古新發現的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和新鄭望京樓夏商時代城址兩大考古成果,也是河南省其他重要考古成果的一次大規模展示。其中包括蓮鶴青銅方壺在內的國寶級文物、一級文物將近本次展品總量的一半,可以稱得上是河南省重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