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白守黑——北方黑釉瓷精品文物展”,部分黑釉瓷精品欣賞:

黑釉鳳首壺

黑釉直長頸瓶

黑釉弧壁碗

外黑里白釉缽

黑釉官字枕

黑釉醬口矮梅瓶

黑釉褐彩團花矮梅瓶

黑釉印花雙魚紋盞

黑釉醬彩牡丹花紋盞

黑釉褐斑盞

醬釉刻花雙雙魚紋盤

黑釉醬彩花葉紋碗

白邊外醬釉內醬斑盞

黑釉金油滴碗

黑釉銀扣邊盞

黑釉油滴大碗

黑釉銀扣邊盞

黑釉銀兔毫收口碗

黑釉出筋白線罐

黑釉束口杯

黑釉花口尊

黑釉花口尊

黑釉白沿香爐

黑釉剔刻花罐

耿寶昌,著名文物鑒定專家,擅長古陶瓷研究鑒定。
1922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束鹿(今辛集市)。1936年在北京“敦華齋”做學徒,1946年自己開了一家“振華齋”古玩鋪,1956年應聘到故宮博物院工作,歷任修整組技工、副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耿寶昌先生將瓷器、銅器等文物80多件捐獻給故宮博物院。
耿寶昌先生長期從事中國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藝品的研究,重點研究歷代陶瓷。撰寫的《明清瓷器鑒定》為國內首部古陶瓷研究鑒定學論著。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文物局咨議委員會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歷史博物館顧問、首都博物館顧問、炎黃藝術館鑒定委員會會長。
4月20日,“知白守黑——北方黑釉瓷精品文物展”在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開幕。來自北京、上海、廣州、鄭州等地的考古界、文物界、文化界知名學者專家出席,95歲高齡的文物專家耿寶昌親臨現場致辭。
耿老表示,自己雖然年紀一大把,卻還是一個學生。他表示,此次“北方黑釉瓷精品展”屬業界難得的一流展覽,所展藏品均為黑釉瓷當中的上乘之作,“黑釉瓷是古代陶瓷中的特色品種。在古代瓷器收藏漸熱的當下,觀眾可以通過鑒賞唐宋以來的黑釉瓷精品,感悟隋唐宋元的審美情趣及人文面貌。”耿寶昌說。
開幕式結束后,“北方黑釉瓷精品文物展”研討會在深圳迎賓館舉行。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所長任志錄、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深圳望野博物館館長閻焰等文物專家就“北方黑釉滴探討”、“山西黑釉深剔刻相關問題”、“11世紀前后河南地區的黑釉瓷器”、“定窯黑釉的民間發現”、“山西黑釉的新發現”及“宋金黑釉瓷的仿制”等話題展開交流討論。
此次展覽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主辦、深圳望野博物館協辦,采用預約方式進行參觀,將展至6月20日結束。
北宋時期達到燒制高峰
據任志錄介紹,本次展出的北方黑釉瓷器,上迄隋代,下至元代,反映的是北方黑釉鼎盛時期的面貌,選擇的是宗教場合、皇家、貴族和文人所可能使用的器物,“因為這部分器物反映的是使用了最優質的材料,采納了最新興的技術,從而最能反映北方黑釉的最高水平。”


唐代澀地黑釉圈罐
規格:口:11cm、 高5.5cm 、底:14.2cm 時代:唐代 窯口:河南鞏縣窯
藏品描述:該硯為辟雍硯,十三獸足帶托泥,黑釉釉色純正均勻,光澤亮麗,釉質細膩,唯硯面露胎,做工精細,是辟雍硯中少有的黑釉品種。這種黑釉辟雍硯還見于西安禮泉坊三彩窯。
任志錄表示,本次展覽的展品,時間在隋唐宋元,藏品集結了當下國有、非國有博物館之重器,并得到多位私人藏家的支持,可謂當前黑釉瓷精品的一次集中亮相。
任志錄表示,黑釉自從東漢在浙江上虞一代伴隨著成熟青瓷產生以來,一直持續不斷地生產,但一直未能進入瓷器生產和日用的主流,只是青瓷的附屬產品。到北朝晚期黑釉在北方生產成功,到隋唐時期就迅速成為中國北方瓷器的主流之一,伴隨著白瓷成為北方宮廷、貴宅、寺院里不可或缺的美品,在主流文化區域的隋唐兩京地區、河北、山東的新貴舊族盤踞的區域大量燒造和使用,“到北宋時期,隨著宮廷的斗茶風氣蔚為時尚,福建建窯的黑盞成為斗茶者的利器,黑釉便獨樹一幟地成為皇帝的寵愛,貴族跟進,土豪響應,民間仿效,一時之間黑瓷成為餐桌茶席上的新寵。于是有北宋京畿之便的河南、河北、山西、陜西和山東等陶瓷老窯利用已有的黑釉優勢,再次發起一輪仿制建窯黑盞的高潮。此風所致,金代、元代持續不衰,大量的唐宋金元城市遺址、貴族墓葬和寺院遺址里埋藏了黑瓷遺物,通過現代的考古發掘和最近30余年中國前所未有的基本建設,古代黑瓷的面貌便呈現在我們面前。”

唐代黑釉辟雍硯
規格:口:11cm、 高5.5cm 、底:14.2cm時代:唐代 窯口:河南鞏縣窯
藏品描述:該硯為辟雍硯,十三獸足帶托泥,黑釉釉色純正均勻,光澤亮麗,釉質細膩,唯硯面露胎,做工精細,是辟雍硯中少有的黑釉品種。這種黑釉辟雍硯還見于西安禮泉坊三彩窯。
“北朝到遼代、北宋初期的黑瓷以凈瓶、花瓶、注壺、碗罐為主流,追求的是純黑如漆的審美,皆是精工細作,不見粗糙之用。到北宋晚期開始,黑瓷卻是搖身一變,既追求純黑釉的幽美,又追求多變的外觀華麗,于是就有了多重的裝飾黑釉,描金加銀、剔刻畫花、油滴兔毫、紅斑綠彩,盡到了人之所能。其形制以各式茶碗為主,兼具杯盤盆罐,瓶壺缽盂,滲透到了生活的方面方面,可謂色彩繽紛,燦爛奪目,黑釉的發展達到了中國歷史的最高峰。此風的普及使得中國歷史上追求金銀用器的風氣一去不再復返,瓷器成為皇家貴宅里的新歡。因為黑釉最初的身份與皇家有關,使用人群多以用黑釉碗盞自高,其風所致,內傳中國至今,外達東瀛日本。”任志錄說。
脫穎而出才是曠世之作
閻焰表示,黑釉與白釉是中國北方文化的總體符號,因此,引老子語:“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對本展覽命名為“知白守黑”是希望展現一種陶瓷之美,表達一種古典追求,弘揚一種樸實文化。
“并非所有的黑釉瓷都是珍品,但能在黑釉瓷中脫穎而出的一定是曠世之作。”閻焰認為,北方北宋黑釉發展的另一結果就是,北方人熟練掌握了黑釉燒造的技藝,使得黑釉的燒造成為最為廉價的日用器,普及到了民間,當然因為成本的問題,民間在材料、成形、施釉等方面都只能是粗率不堪,但是其結果是從北宋開始陶器的使用被基本拋棄。元明清乃至當代農村,正因為黑釉燒制的便捷,使得黑釉的使用量達到最高,“借用耿寶昌老師的原話:‘黑釉量太大了,火車皮都拉不完。’所以,我們不能不說黑釉瓷器是社會上中下各個階層的用器,從美術考古學意義上說,黑釉與白釉的競演成為中國北方文化的總體符號。”

黑釉扁口龍柄壺
規格:高40.3cm、底徑12.6cm、腹徑19cm 時代:唐代 窯口:河南鞏縣窯
藏品描述:這種壺為扁口,細頸、修腹,喇叭口高足,龍柄,口下肩部獸面貼花。黑釉,釉色純正,光澤亮麗。這種壺形為波斯形式,目前所知有日本靜岡MOA美術館、瑞士玫茵堂所藏,該壺為所見第三件,而且壺的肩部有獸面貼花,為他壺所無,形制也更加具有張力。
郭學雷對黑釉瓷情有獨鐘,他說:“總之,對隋到金元北方黑釉的基本風格而言,不管是純黑色釉的幽美,還是窯變釉的詭譎,抑或是黑釉刻花的流暢,無漂浮之感,無時俗之氣,表現出的是樸實而無華,拙而不媚、純而不虛,是思想的深邃,更多的是趣味的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