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處聞啼鳥 紙本水墨 34×30厘米
藝術與生活、理論與實踐的通融

心隨山野閑,紙本水墨,34×68厘米
“藝術作為生活方式——呂品田繪畫作品展”開幕
2016年7月29日“藝術作為生活方式——呂品田繪畫作品展”于廣東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為呂品田先生的首次個展,主題分為“閑居潑墨”與“隨行漫筆”兩個部分,共展出水墨、速寫百余幅。展覽由廣東美術館主辦,由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美術》主編尚輝擔任學術主持,廣東省美協副主席、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擔任策展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原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許欽松,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楊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會長、原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杜佐祥,著名畫家林墉,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廣州美術學院院長黎明,廣東省文聯專職副主席曹利祥,江西省美協主席蔡超,湖南省文聯副主席、湖南省美協主席朱訓德,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美協副主席羅一平,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原《美術》主編王仲等嘉賓出席了開幕式。
開幕式現場

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 王文章

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 許欽松

呂品田先生向廣東美術館捐贈作品

開幕式現場

嘉賓合影
開幕式上,王文章、許欽松、尚輝等嘉賓先后發表致辭,主持人宣讀了中國美術家協會賀信,王紹強代表廣東美術館接收了呂品田捐贈的《風籟》和《霽山青處》,并頒發捐贈證書。開幕式結束后,由尚輝主持,羅一平、王紹強、王仲、鄧福星、蔡超、錢海源、梁江、牛克誠、李一、林木、李公明、李偉銘、黃河清、馮原等理論家和藝術家圍繞本次展覽主題展開座談。




嘉賓觀展
呂品田1959年生于江西, 是我國當代成就卓著的藝術理論家。他在學術研究上涉獵頗廣,在民間美術、手工藝、當代美術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方面均有建樹,是全國文化宣傳系統“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及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曾任《美術觀察》主編、中國工藝美術館館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等。

《美術》雜志主編尚輝(中間)主持研討會



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林木

江西省美協主席 蔡超
呂品田把藝術當作生活的一部分,以水墨抒懷,化解工作的壓力;出差時也會利用間隙畫速寫,記錄地域風情、人文景觀和自己當時的心境。這些筆法嫻熟、形象生動、意趣超然的作品進入大眾視野后迅即受到好評,展現了他對待藝術的態度和信念。呂品田極為注重藝術作為人文關懷的自我踐行,他的作品暢神抒懷,自出機杼,展現出了無掛礙、自然灑脫的情態意象,在精神層面更加貼近傳統的文人藝術旨趣。王文章評價說:“他的畫恰如其人,樸實厚重,熱情明快,精神充盈其中,氣韻洋溢于外。畫面布局用心而不刻意,筆墨有成法而不拘泥,用筆不取巧、不藻飾,坦蕩大方,隨性書寫,處處可以感受到暢懷的淋漓,觀之有‘池塘生春草’般本乎自然、妙手天成之感。高韻逸氣,暢人心懷。”尚輝也對這些作品以高度評價:“那些忠實于現場記錄的視覺圖像并沒有被他如實地搬進水墨畫面,他的水墨恰恰是遠離那些真實的,而追求的是,崇尚的自然、手感的隨意、滲墨的偶然以及那些并不‘完整’的過程定格。顯然,從那些完全被視覺化了的當代中國畫來說,他的這些特質更抵近傳統中國畫那些非視覺性的文化性本源。”
部分參展作品

臥云疊嶂(局部) 紙本水墨 138×69厘米

曲徑通幽處 紙本水墨 34.5×34.5厘米

霏微雨帶風 紙本水墨 34.5×34.5厘米

清風綠韻 紙本水墨 69×69厘米
此次展覽讓我們看到藝術理論與創作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正如王文章所說:“兩脈打通,于藝術的精進大有裨益。”他兼重理論與創作的實踐,為“藝術精進”提供了一個富有說服力的案例,其個性鮮明的作品,也生動地展現了當代文人藝術的精神面貌與心性狀態。他提出“藝術作為生活方式”的主張,并通過創作身體力行地證明了藝術和人生的價值關系。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到8月21日。

呂品田,1959年生于江西。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先后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美術系,獲文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全國文化宣傳系統“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
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及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批評家協會理事等職;曾任《美術觀察》主編、中國工藝美術館館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等。

晨曦 紙本水墨 68×34厘米
長期從事美術理論研究和美術創作,尤其重視手工藝、設計藝術和民間美術研究,并作為專家參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踐。主要著作有《中國民間美術觀念》及修訂本、《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玩具卷》和《社火卷》、《傳統手工藝》、《現代構形藝術——新手工藝術與中國當代創作》、《新生代藝術:漫游的存在》、《回憶與忘卻》、《自由空間的向往——西方現代雕塑》、《必要的張力》、《傳統手工藝》、《動手有功——文化哲學視野中的手工勞動》、《守望理想——中國當代藝術思想與實踐批評》等,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和評論文章。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科一等獎、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成果特別獎、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提名獎、“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獎、中國美術獎·理論評論獎、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一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