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泥土、窯火;
融合、塑型、焙燒;
凝結記憶,凝結歷史;
這就是陶瓷,不朽的陶瓷,這就是悠久的陶瓷中國。

民國界首窯刻文字彩陶罐

清代光緒二十九年界首窯植物、動物紋彩陶罐



清代界首窯刻福祿壽紋彩陶罐



清代界首窯刻人物紋彩陶罐

民國界首窯刻人物紋彩陶罐



民國界首窯刻人物紋彩陶罐




民國九年界首窯人物彩陶罐


民國界首窯刻人物紋彩陶罐

民國界首窯刻文字彩陶三足爐


民國丙寅年小陽月(1924年10月)界首窯刻人物彩陶罐



民國界首窯刻“壽”字花鳥紋彩陶罐


民國界首窯刻花卉紋彩陶罐

民國界首窯刻菊花紋彩陶罐


民國界首窯人物彩陶罐

民國界首窯人物彩陶罐(局部)




民國十九年界首窯字謎彩陶罐

民國界首窯綠釉罐


民國界首窯綠釉麒麟形燭臺


民國乙卯年(1915年)款界首窯綠釉獅形燭臺
陶瓷是中國人一次次對水、火、土的認知中,塑型的技藝、塑型的自我、塑型的靈魂。它典藏了朝代變遷的片片精彩,瑩潤著一段段潮濕的煙云往事,陶瓷神韻飄曳遺風,穿行古今,陶瓷的每一抹色彩,都在推移的時間里,恬靜而絢麗和生命對話。
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窯火映江淮,斑斕溢彩。
壽州窯,旺盛于唐朝七大名窯之列,“壽州瓷黃”以皇權之色,演繹著恢弘的盛唐氣象。宣州窯,穿越“南青北白”格局,“宣州白”耀眼在江山易幟的皺褶里。繁昌窯,龍騰于青山綠水間,首創“青白瓷”脈動著碧水藍天般的潤澤。霞間窯,彌漫著江南的氤氳,起伏著春雨的靈動,延綿著“千峰疊翠”的春日夢幻。界首彩陶,閃爍著唐三彩的炫色之美;淺絳彩瓷的水墨淡彩透射出徽風皖韻交映的境界和安徽人的一脈情懷。
值安徽省古陶瓷學會成立之際,我們攜手中國科技大學,奉上《徽風·瓷韻》安徽省古陶瓷學會首屆會員藏品展,為校園的科技文化活動周增添一抹雋秀的古韻,意在透過這千年不熄的窯火,讓生活在現代的人們感受華夏祖先超越時代的偉大智慧,讓安徽古陶瓷走進您的視野,駐留心中,脈脈相傳。
界首窯 窯址位于界首縣潁河南岸、距縣城8公里的陶廟區田營鄉境內,方圓3公里內,有13個村莊以陶命名,即蘆窯、魏窯、后魏窯、計窯、前計窯、朱窯、尹窯、高窯、盆張窯、田窯、沈張窯、韓窯、王窯,有“十三窯”之稱。其中以蘆窯、計窯、魏窯、朱窯聲譽最大。界首窯以燒制彩陶而著稱,而彩陶則以三彩剔花最富盛名,風格粗獷古樸。器物表面施以銅、鐵元素為著色劑的低溫鉛釉,以黃、綠、白三彩為主,兼有醬釉、棗皮紅釉、綠釉等單色釉。裝飾多取材于民間喜聞樂見的植物花卉、飛禽游魚、才子仕女、刀馬人物等,題材廣泛,線條剛柔相濟,圖案栩栩如生,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界首窯始燒可上溯宋元時期,明清兩代十分繁榮,直至民國時期產量仍然很大,涌現出蘆之勤、蘆山義、李布蘭、唐志鐵、朱懷信等制陶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