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及青年教師作品亮相法國盧浮宮非遺展

呂金泉《山花爛漫》

寧鋼《逸》

張亞林《天光云影》

鄒曉松《碧池鳥語》

曹春生《大壽猴王》

余勇《凝》

郭立《山水清音 》

黃煥義《青花釉里紅》

陳麗萍《母與子 》

余小荔《青花裝飾“就是不起來”瓷雕》

李磊潁《觀魚》

黃勝《女人體》

張朝暉《高原情系列3》

張婧婧《風生水起》

康修機《平面山水 》

趙傳玉《山水云霧》

閻飛《花非花之三》

龔保家《寒山拾得 》

趙蘭濤《湖田邊的荷塘之十九 》

詹偉《山景》

喻宏 《桃花小景》

汪浩《和和美美 》

劉穎睿《微風里》

戴清泉 《云起山泉秀 》

劉樂君《大麗 》

張凌云 《有風吹過》

虞鋒波《夏日》

張三聰 《三國故事·單騎救主 》

余劍峰 《印象》

丁傳國 《清新的風》

朱斐翡 《秋》

劉芳《秋葵》

趙昕《生命物語》

程燕 《荷》

李炫燕 《小荷才露尖尖角 》

寧帥 《荷塘月色》
景德鎮大學是世界上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高等學府,其學術地位堪為陶瓷界的“黃埔軍校”。2016年4月12日經教育部同意,景德鎮陶瓷學院正式更名為景德鎮陶瓷大學。更名意味著這所歷史悠久,獨樹一幟的特色學校將要走向更加國際化的教育平臺上,暢想一下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會與哈佛、劍橋、清華、北大等一流大學并駕齊驅,那是一種何等的體驗和自信。
而在更名6個月后的今天,在11月3—6日,在中華陶瓷大師聯盟的組織策劃下景德鎮陶瓷大學30余位教授及青年教師的作品赴法國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這是何等的氣魄。無形之中彰顯了作為陶瓷大國、陶瓷強國的那份篤定和自信;彰顯了陶大的人在陶瓷創新發展上的埋頭苦干、深耕細作的那份堅持和熱愛。

更名后的景德鎮陶瓷大學湘湖校區
景德鎮陶瓷大學(原景德鎮陶瓷學院,2016年經教育部更名)是中國惟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本科高等院校,是全國首批有資格招收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攻讀博士、碩士、學士學位留學生的高校之一,共有42個本科專業。百余年來,學校始終以弘揚中華陶瓷文化、振興中國陶瓷工業為使命,踐行“誠樸恕毅”的校訓精神,充分發揮基地辦學優勢,逐步形成了“在人才培養上突出實踐能力,在學科專業上堅持藝工并重,在科學研究上注重行業需求,在藝術創作上不斷開拓創新”的鮮明辦學特色和創意創新創業“三創”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了6萬余名陶瓷專門人才,畢業生動手能力強、基礎扎實、作風樸實、勇于創新、敢于創業,廣受社會歡迎,造就了以大批著名的陶瓷工藝美術大師、藝術家、設計師、科技領軍人物和企業家,形成了獨特的“陶院現象”,被譽為中國的“陶瓷黃埔”。

法國國際文化遺產展的地位
2016年11月3日——6日第22屆法國國際文化遺產展將在法國盧浮宮拉開帷幕,展覽每年一屆,至今已成功舉辦21屆,成熟而生動的展覽方式堪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的翹楚。
世界文化遺產日益受到重視及保護的當今,國際文化遺產展覽會因對世界文化遺產的關注及致力于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而備受各界關注與支持。法國國際文化遺產展得到法國文化宣傳部、法國國務秘書處(分管貿易,手工業,中小企業,旅游業和服務業)的大力支持,在保護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為貿易展業、公眾、熱衷于文化遺產的個體及文化遺產守護者創造巨大的協同作用。
展會的主辦方是成立于1868年的法國國家藝術行業聯合會,這是以法國為首的工藝貿易組織,聯合了2800名手工藝者、藝術家及工藝作坊,領導、支持并幫助他們成長發展。1949年,法國國家藝術行業聯合會創立了俊倫的凡爾賽門藝術工作坊。法國國家藝術行業聯合會通過國際文化遺產展項目,落實和加強了文化遺產發展與修復的未來發展戰略。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博覽會成為了國際手工藝的頂級盛會,很多文化組織行業和研究機構選擇文化遺產博覽會這個機會來授予獎項,包括:為在國外考古研究設立的CLIO大獎,Pèlerin大賽“ 遺產為了明天”,Terroirs de Terreal 大獎, OPR組織的Ma pierre à l’édifice 大賽。
此次展會特別得到了法國總統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榮譽支持。參展者包括比利時、加拿大、克羅地亞、丹麥、芬蘭、德國、中國、意大利、盧森堡、荷蘭、秘魯、葡萄牙、俄羅斯、韓國、日本、西班牙等,在此次展會上再次出現的中國陶瓷、手工藝等文化遺產手工藝術品,將為豐富“法國國際文化遺產展”內涵錦上添花。
景德鎮陶瓷學院更名景德鎮陶瓷大學后,在國際舞臺的首秀。青年陶藝教師們的創作力量再次以勢不可擋的姿態進軍法國這座藝術之都,憑借“傳承與再造”和“中國元素一世界陶藝”新概念,展現中華燦爛陶瓷文化的新形象,其中高溫顏色釉作品尤為值得細細品味,儼然是一次自然天成、傳統技藝、創新理念融合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