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唐代,詩人陸龜蒙就曾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來形容秘色瓷之美。及至北宋,趙令畤也在《侯鯖錄》中記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此外,《吳越備史》《十國春秋》《宋史》中也都有關于秘色瓷的記載。然而宋以后,曾經盛極一時的秘色瓷卻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甚至后人再看到唐宋文獻對“秘色瓷”的記載竟然不知其為何物,秘色瓷成為了一個傳說。直到1987年法門寺地宮被打開,千年“秘色瓷”之謎才終于具象化,被人們認識。那么”秘色“究竟是什么顏色?這種沉浮浪潮中的“秘瓷”又有何過人之處?

故宮博物院“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發現與再進宮”
“秘色重光”聚集了多家博物館的187件秘色瓷收藏,是國內最高規格的秘色瓷展覽“秘色重光”聚集了多家博物館的187件秘色瓷收藏,是國內最高規格的秘色瓷展覽。
2017年5月23日,“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發現與再進宮”在故宮博物院齋宮開幕,故宮博物院聯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法門寺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臨安市博物館、蘇州博物館九家機構與單位匯集187件(組)文物,并以“判斷秘色瓷的標準”、“皇帝的瓷器”和“秘色瓷的生產”三個單元為脈絡展現了目前國內對秘色瓷認識、發掘、保護的多個方面的最高水準。展覽將持續至7月2日。

享譽中外的著名古陶瓷研究專家耿寶昌題字

“秘色重光”展覽現場
解開秘色瓷的“千年之謎”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個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術上難度極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幾乎全靠窯爐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氣氛,釉色可以相去甚遠。要想使釉色青翠、勻凈,而且穩定地燒出同樣的釉色,那種高難技術一定是秘不示人的。秘色瓷在晚唐時期燒制成功,不久之后,五代錢氏吳越國就把燒造秘色瓷的窯口劃歸官辦,命它專燒貢瓷,的確是“臣庶不得使用”,它當然遠離百姓,高高在上了。
至于它的名稱,偏偏不明說是青瓷,也不像宋代那樣,取些豆青、梅子青一類形象的叫法,卻用了一個“秘”字,著實逗弄得后人傷了一千多年的腦筋。
在從唐代晚期到北宋初年的近二百年間里,越窯燒造的秘色瓷一直都是專供皇家使用的珍寶。除唐、宋兩朝皇帝外,使用過這些瓷器的還有遼、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郭、柴兩姓以及吳越國的帝王)。不僅有唐代陸龜蒙《貢余秘色茶盞》詩明確說明秘色瓷是為皇帝燒造的貢品,而且《吳越備史》、《十國春秋》、《宋史》等書都有吳越國錢氏向中原王朝進貢秘色瓷器的記載。但宋代以后,關于秘色瓷器的記載越來越模糊,秘色瓷終成懸案。

越窯秘色瓷葵口盤 唐 (618-90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塔基地宮出土有明確記載的13件秘色瓷之一
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遺址的重大考古發掘成為解開秘色之迷的重要轉機。法門寺地宮不僅出土了13件越窯青瓷,同時出土的《監送真身時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寶器衣物帳》碑明確表明這種越窯青瓷就是大名鼎鼎的“秘色瓷”,千古之謎終于有了答案。地宮還出土一件越窯青釉八棱凈瓶,與衣物賬碑記載的13件秘色瓷特征一致,因此,也被認為是秘色瓷。由此,秘色瓷有了可資參考的標準器。

越窯秘色瓷葵口碗 唐(618-907年)法門寺地宮出土
出土自法門寺地宮的越窯青釉八棱凈瓶,與衣物賬碑記載的13件秘色瓷特征一致,也被認為是秘色瓷。出土自法門寺地宮的越窯青釉八棱凈瓶,與衣物賬碑記載的13件秘色瓷特征一致,也被認為是秘色瓷。

越窯秘色瓷八棱凈瓶 唐(618-907年) 故宮博物院藏

越窯秘色瓷八棱凈瓶 唐(618-907年)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兩件秘色瓷八棱凈瓶,與上林湖后司岙窯址出土的八棱凈瓶同臺展出,彰顯出秘色瓷獨特的魅力。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兩件秘色瓷八棱凈瓶,與上林湖后司岙窯址出土的八棱凈瓶同臺展出,彰顯出秘色瓷獨特的魅力。

越窯秘色瓷八棱凈瓶 (唐 618-907)法門寺博物館藏


越窯秘色瓷八棱凈瓶 唐 (唐 618-907)浙江省慈溪市橋頭鎮上林湖后司岙窯址出土

越窯秘色瓷八棱凈瓶 唐 (618-907年)浙江省博物館藏

越窯秘色瓷凈瓶 唐(618-907年)故宮博物院藏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標準器確立之后,與之相同的青瓷得以認定為秘色瓷。從考古發現來看,出土秘色瓷的遺址均等級較高,如五代吳越國錢氏家族墓葬、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趙祐墓、遼陳國公主墓、遼圣宗貴妃墓等,都是皇室或王室成員墓葬。這顯示出秘色瓷是跨越民族和族群使用的瓷器,也證明了秘色瓷進貢宮廷的“貢瓷”性質。就這樣,大批的秘色瓷“ 復活 ”了。

越窯青釉刻花盒(北宋 960-1127年)故宮博物院藏

越窯青釉刻蓮瓣紋蓋罐 五代-北宋 (907-1127年)故宮博物院藏


越窯青釉蓮瓣紋缸 北宋(960-1127年)故宮博物院藏

越窯青釉雙系執壺 五代(907-960)故宮博物院藏
“皇帝的瓷器”
大量王室陵寢墓葬中的發現明確表達著秘色瓷的特殊地位,結合文獻記載,可知秘色瓷確實是進貢給皇帝使用的瓷器。
唐、五代時期中央政府實行土貢制度,各州將本地物進貢給皇帝。《新唐書·地理志》載,進貢瓷器的州府有邢州、越州和河南府等三處。文學家柳宗元等著文《代人進瓷器狀》,寫得就是他替友人饒州刺史向皇帝進貢瓷器一事。唐代詩人徐夤《貢余秘色茶盞》詩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所指亦是貢越窯青瓷之事。徐夤《貢余秘色茶盞》明確說明了秘色瓷就是貢瓷。

徐夤《貢余秘色茶盞》明確說明了秘色瓷就是貢瓷。

越窯秘色瓷碗 五代(907-960年)/越窯秘色瓷盞托 五代(907-960年)/越窯秘色瓷盒 五代(907-960年)

越窯青釉褐彩器蓋 五代(907-960年)浙江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