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洛陽晚報消息:郭畫曉說,每一尊陶傭都是一個時期社會狀況、喪葬習俗的反映,都和當時的經濟發展、社會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漢代的陶傭質樸粗放,神態自然,極富藝術感染力;西晉的陶傭制作粗略,造型呆板,缺乏活力;北魏的陶傭制作精致,線條流暢;而唐代的陶傭則可謂達到了寫意的審美特征與融會貫通的表現手法的完美結合。因此,在籌備展覽、挑選文物的過程中,他們將更多地注重哪些能更好地代表當時雕塑藝術和制陶技術成就。
16日上午,市博物館陳列部的郭畫曉正忙著對館藏的漢唐陶傭精挑細選。據了解,在此次博物館搬遷中,作為我市文物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唐陶傭系列將被作為一個單獨的陳列體系進行長期展示。
預告:250余件精品陶俑即將展出
郭畫曉說,漢唐時期是洛陽重要的歷史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洛陽發掘的墓葬中,曾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陶傭,而目前“登記在冊”的可達萬件之多。由于洛陽博物館老館展示面積有限,這些珍貴的文物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展示。
“新館為漢唐陶傭準備了1000多平方米的展示面積,我們將挑選出250余件精品,與廣大參觀者見面?!惫嫊哉f。
溯源:陶俑是做什么用的?
那么,即將首次以專題形式展出的這些陶傭,在古代到底有著怎樣的用途呢?
據介紹,陶傭是用作古代陪葬的冥器,目的是為了使死者在冥世繼續過著和生前一樣的生活,這一風俗起源于奴隸制社會的人殉葬習俗。
據資料記載,人殉習俗開始于原始社會末期,到商代時人殉之風更加盛行;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帶動了社會制度的變革轉型,用人殉葬的習俗開始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并以法令的形式被禁止,然而,與人殉制度相應的“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卻根深蒂固,人們極力尋求殉人的代替品,于是傭器的使用逐漸推廣開,以傭隨葬逐漸成為一種制度。
看點:多數珍品未曾展出
此次專題展示的漢唐陶傭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地方呢?郭畫曉說,這250余件漢、西晉、北魏和隋唐的陶傭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未曾展出過的珍品。
比如在漢代部分,將主要展示百戲俑,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七里河漢墓出土的一組著名的鼓盤樂舞百戲傭,共10件左右,完美展示出宏大的樂舞百戲場面;而西晉部分,則主要展示武士俑,通過這種披甲持盾的武士俑形象,我們或許可以看到西晉時期社會動蕩、戰亂紛擾的時代特點;而北魏時期的陶俑,主要展出以牛車為中心的儀仗俑群,這一部分主要以宜陽的楊機墓為代表,展出陶俑百余件,主要分四組,以牛車、鞍馬為中心,還有隨行服務的驢和駱駝,這個俑群可十分清晰的反映出孝文帝漢化制度之后,當時“胡風國俗、雜項揉亂”的喪葬制度。
而在各個階段的陶傭中,數量最多、制作最為精美的則是唐代陶傭,將占到整個專題展的三分之一,精品主要有國家一級文物“彩繪馴馬俑”,制作精美,彩繪鮮艷;還有“彩繪胡商俑”,是洛陽作為絲綢之都東方起點的有力證據。
同時,在這一專題展廳內,為使廣大參觀者對陶傭的形制、大小能有充分的認識,工作人員還將特意選出館藏的最大和最小陶傭,其中最大的陶傭高110厘米,為唐代三彩文官傭;最小的陶傭僅高9.2厘米,是北魏的女仆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