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文化部文化產業司發布了《關于做好2015年度“文化金融扶持計劃”準備工作的通知》,對藝術品金融化扶持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文化金融扶持項目遍及文化產業的各大子行業,涵蓋了貿易、消費貸款等多個種類,從中可以看出政策想要進一步撬動文化產業信貸融資的意圖。
幾年前,藝術品金融化工作正式起步,從多方熱議藝術品金融化概念、探索出路到藝術品金融化呈現形式推陳出新、花樣百出,如今藝術品金融化在現有形式上正在朝著深耕細作的方向發展。
而藝術品金融化這幾年的態勢也大致經歷了從各種藝術品金融形式的井噴、被炒作追捧,到市場調整突顯風險問題,再到相關監管的后發到位這幾個階段。隨著去年藝術品信托的集體陷落,此前風光一時的各種藝術金融形式也基本上歸于沉寂。這也表明了僅僅靠資本入市、資金推動的大幅市場行情不可能長久維持,金融形式對市場的支持最終需要回到市場的基本面上,需要切合藝術市場的一般市場特征及其特殊屬性。可以展望,2015年諸種藝術金融形式冷熱分化將更加明顯,不排除針對藝術市場的細分市場特征的新型模式將搶占風頭,例如去年大熱的微信拍賣對中小型市場的開拓。
在國家戰略打“文化牌”的基調不變的前提之下,藝術市場無論從“中國創造”的高端層面,還是從“中國設計”的中端層面上而言,仍是充滿了機遇,藝術品金融的創新需要把握在基本面以及政策面等方面的調整變化。
在宏觀經濟層面上,工業生產總值的增幅繼續維持下行趨勢,GDP等經濟總量指標的增速相應放緩。對實體經濟并不樂觀的預測也最為直接地影響到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景氣度和信心指數。這表現為藝術品拍賣市場資金的短缺,藏家惜售、買家謹慎,明星拍品的標桿效應無法更多地調動市場的積極性,板塊輪動的背后是不同藏家群體的輪動乃至文化價值取向的轉型。近一兩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轉換以及中西方藝術文化形式對話是學術與市場的熱點,深刻地影響著市場風格。這種縱向與橫向的文化轉換與文化對話尤其體現在當代水墨的實踐與討論之中。醞釀已久的當代水墨成為2014年藝術市場的熱點,并且搶占重要市場份額,并非沒有道理。在市場調整態勢繼續深入的情況之下,新的藝術品金融形式如何更好地切合目前市場的基本情況,可能還是需要首先面對市場的基本現狀。
在市場消息面上,去年相關監管部門有關藝術品信托與藝術品基金的發文也表明了高層對不同藝術品金融形式迥異的態度,特別是對于高端市場風險的嚴控。可以預計,今后藝術品金融的介入側重點會更多地從藝術品二級市場的炒作轉向一級市場的培育。不過在中端市場方面,藝術設計的概念嶄露頭角。與高端的“藝術創造”不同,藝術設計與當下文化產業高端化發展,制造業的升級換代以及生活的智能科技化都密切相關。
如今,制造業出清過剩產能、轉型升級已經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重心之一。例如,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概念除了帶來通商貿易的經濟效應之外,其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等效應也已經被重點關注了。而信息產業和智能技術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繼續上升,產業結構將有所優化,智能科技與衣食住行的結合,使傳統的生活方式發生巨變,也深刻反映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去年各地文博會項目增長,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產業跨界融合的新產品、新業態的出現也令人矚目。這些政策面上的利好都使得藝術設計概念更受追捧,這已經悄然反映在家居、飲食、服裝等諸多文化消費層面之上了。
縱觀市場高端與中端的兩大層面,前者的調控轉型與后者的跨界升級在深層次上還是呼應著這一輪國家文化政策的導向。藝術品金融化也許只有真正切入市場的基本面,并結合政策面,才能找到自身未來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