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古玩一直是社會上少數達官貴人玩賞收藏的市場。
文化革命對于古玩藝術品的破壞和對于傳統文化的唾棄,使得懂得古玩的人群形成斷層,古玩資源毀滅無數。改革開放以后,這一荒廢多年的市場才開始慢慢恢復起來。最初的收藏人群常常是那些出身文化世家和文革抄家退還家庭以及少量誤打誤撞喜歡上古玩的人群。這時的古玩交易沒有什么明顯的投資效益,人們都是出于喜好而執著于中。
1992年以后,內地開始出現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那時的拍賣品一半以上還都是由海外藏家買走的。內地買家基本都是邊學邊玩,買了再賣,倒來倒去地做點小生意。而古玩的市場價格一直到2000年前后都沒有多少上漲,內地藏家群體卻在這一段時間中摸爬滾打出來,逐漸成為拍賣行、古玩商和收藏家的主力。此時,已經出現了大批仿造劣質假貨的制假者。而這時的拍賣行還很難掙到錢,一直處于賠本賺吆喝的境況。
新中國建國以后,“大鍋飯”體制使得百姓一直生活于貧困線一帶。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致富的可能。于是,全民拜金主義逐漸達到瘋狂的畸形地步:舉國上下的人們,不注重名譽,不在乎信譽,不關心口碑,也不在乎健康,一門心思掙錢。
隨著市場買家群體的不斷擴大,古玩價格出現了明顯上漲,尤其當2003年7月份開始的拍賣市場井噴,開始吸引大量從來沒有接觸過古玩藝術品的業外人士進入市場,他們發現古玩能掙錢,不管懂不懂,就都蜂擁進來。
見到有利可圖,拍賣行也大量涌現。為了能夠掙到錢,拍賣公司都盡可能對外夸大古玩的投資屬性,把手持現金想投資掙錢的大款們拉進來。后來,這些外行生力軍對于拉高古玩價格起到了很好的接盤作用。這里面有許多人走對了路,嘗到了甜頭,像收藏大鱷劉益謙、朱紹良等;但也有買假的,有買貴的,因而傷了一些行外的投資客;而買假的會找拍賣行退貨,明明是幾百年前的東西非要拍賣行保真;買貴的會拿回來送拍,給拍賣行帶來不少麻煩。遇到諸多麻煩之后,拍賣行開始說實話:古玩本來就不是用來投資的,是把玩和收藏的,不懂的人別碰,找到好老師或弄懂了再來。
而在各地的古玩市場上,尤其那些二三線城市里,在本來就沒有多少藏品資源和專家資源的地方,似懂非懂的“磚家”比比皆是,假貨更是充斥天下,編故事,“挖坑”、“欺生”、“宰熟”屢見不鮮,惡性循環,人人相欺,坑害了一大批人。
作假者越來越猖獗,高仿水平登峰造極,騙人沒商量,打眼無數。許多人以為古玩很好學,隨便找個老師,讀本書,混個一知半解,就上手買東西,被騙后又怕砸手里,拿著假貨再去騙人,所謂的“國寶幫”也就應運而生了!
2009-2011年,市場的再次高潮又拉進來一大批投資者,甚至還有各類藝術信托與基金。至今,很多當時買到東西的人還沒有解套。
最終,在古玩市場里賺錢的是那些下手較早,選路對頭,邊買邊學,學有所成的業內人士。
如今,在古玩市場受到傷害和欺騙的人對市場充滿了仇恨,外面的有錢人對這個被妖魔化的地方更充滿了恐懼,望而卻步。市場已經連續四年處于調整下滑階段而起色不明顯,不管拍賣行如何忽悠,外面的企業家、投資者仍然十分警惕地看著這個市場。
未來,古玩市場的健康成長仍需要人們了解古玩藝術品的真正含義,降低對它的投資預期,認識到這不應該是一個大眾投資市場!大家要真正培養自己對于古玩的喜愛,發現其裝飾意義和把玩樂趣,拜好老師,多讀書,多去博物館。也許,隨著拜金主義風潮降溫,等到大家都真正尊重和喜愛傳統文化的那一天,內地的古玩市場才會規范和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