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剛剛過去的幾個月中,中國藝術品市場再度涌現了若干記錄:內地小拍記錄、紐約亞洲藝術周中國藝術品拍賣記錄、香港春季大拍記錄、白玉記錄、朝珠記錄……“觀戰”人群紛紛驚呼:讓人目不暇接的記錄背后該有多少資本的注入啊!
“市場上的錢怎么這么多?”這句話幾乎成了所有業界人士的共同疑問。原本以為后金融危機時代會讓藝術品市場來個大洗牌,沒想到短暫的小幅調整后,迎來的卻是一個幾乎令所有人咋舌的大“牛市”。這波行情因何而起?涌入藝術品市場源源不斷的資金又是從何而來?
20億
——是去年同期的三倍
4月8日結束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以近20億港元的總成交額創下歷年單季拍賣記錄,而這一戰績比去年秋拍高出6億多港元,比去年春拍不足7億港元的成交額更是上漲近兩倍。
“去年秋拍,市場火爆異常,很多人歡呼的同時也有人擔憂,擔憂市場泡沫的破滅”,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董國強認為,蘇富比春拍讓很多人更加看清了市場的走勢,解除了很多人的疑惑,“市場強勁的上升趨勢已經得到業內眾人的普遍認可”。
6786萬港元成交的清十八世紀御制東珠朝珠,歷經61口叫價,最終成交價比估價高出5倍,而此前最貴的朝珠不過只有百萬元身價;3202萬港元成交的齊白石《虎》,在齊白石的作品中屬于“異類”,預展時還有人斥之為偽,但卻絲毫沒有影響到競拍的熱烈氣氛,其一舉成為本次“張宗憲收藏中國書畫專拍”中的第一高價拍品……不斷涌現的記錄仿佛在告訴世人:中國藝術品市場“不差錢”。
事實上,在此前結束的今年內地首輪小拍中,大批新資金的涌入已經初露端倪。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北京榮寶等拍賣公司的小拍現場,盡管作品的價位普遍不高,但充足的買氣奪人眼球,“漲”聲不斷。業內人士紛紛預測,在即將開始的內地春季大拍中,“億元時代”都將成為一個“過氣”的字眼,當前進入藝術品市場的資金數量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未來的春秋兩季,“漲”將變為市場的一種常態。
100億
——其實需要的并不多
“藝術品市場說到底還是盤子太小,不需要太多的資金攪動。如果誰敢拿出100個億來投資這市場,好東西都歸他一個人了”。為何藝術品投資這一小眾化的行為能夠在短期內呈現如此波瀾起伏的變化,董國強做了這樣的解釋。100億元人民幣的數額看似不小,可放在資本市場只不過算是散碎銀兩。盡管介入市場的人越來越多,但與房市、股市相比,依然無法相提并論。而現在介入這塊領域的“有錢人”還是極少數,也從另一方面加大了人們對于市場未來前景的預期。
董國強認為,其他投資市場的風險加大,為藝術品市場帶來契機,“雷曼兄弟、迪拜事件讓很多人在其他領域的投資更加小心謹慎,而藝術品投資相對安全”,同時,“很多人看到先期進入市場的那些人巨大的利益回報,也誘使他們進入”。
另外,“購買高價拍品的也不一定是投資,更多的可能是一種炫耀,高價藏品往往象征著收藏者在藏界與市場中的身份和影響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平認為,即便不能增值,但高價藝術品一般來講至少可以保值,而且“讓自己一下子就成為著名收藏家了”,這也是虛榮心在作祟。
2003
——不可能復制的傳說
當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高歌猛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03年的那一次“井噴”行情,因此也有不少藏家擔憂這一輪走強過后會再次復制一段從波峰到波谷的下劃線。對此,有專家認為,雖然目前市場上的資金很充裕,但卻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即精品越來越貴,次品也不可能以次充好,絕不會出現2003年至2005年那種“雞犬升天”的情形。
從去年秋拍到今年春拍,藝術品市場最明顯的表現之一就是精品出天價,而且敢于出手的人越來越多。從已經結束的幾場拍賣會中也可以看出,一流的拍品一定會有很多人參與競拍,但存在疑問或估價明顯高于實際價值的拍品則也免不了流拍的厄運。像香港蘇富比春拍“張宗憲收藏中國書畫專拍”,成交率僅為56.67%,是此番推出的專場中最低的,拍品的高估價被一些人認為是低成交率的一大癥結。在該專場中競得兩件拍品的北京資深收藏家劉文杰卻表示,自己買到的兩件齊白石作品總價在1000多萬港元,但“一點兒都不貴,因為都是難得一見的精品,物有所值”,而其他近一半拍品的流標則也在情理之中。
在成交率高達96.64%的蘇富比中國書畫專場中,奪得魁首的是傅抱石創作于1943年的《對弈圖》,成交價為3874萬港元,并沒有創出過億天價,僅超過去年傅抱石最貴作品的一半。可見精品越來越貴,但普品還保持在適當的價位,買家追逐高價位精品的意識在加強,這本身也是比較理性的競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