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中西方藝術的差異,首先必須分析中西藝術的各自特點。我個人認為,藝術作為一種人性的表現方式,它的主體是人,是人作用于客觀事物而產生的行為。因此,要談藝術的差異,必須首先從的人的差異入手,而這里就牽涉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文化差異造成人的認識上的差異,而藝術創作的主體是人,因此,人的意識差異便導致了藝術的差異。
先從古希臘談起,這是西方藝術創作中的一個代表時期。中國在當時,正是儒家思想產生并盛行的時期。這也是比較中西文化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時間起點。談到藝術,必然要談到文化。中國人歷來都是以含蓄為美,這是中國人的美德,也是一種文明,是屬于人性的東西。而西方人則恰恰相反,他們在一些行為舉止上面往往都表現得十分直接,西方人打招呼喜歡擁抱、接吻就是很好的證明,他們不像中國人異性之間握個手都覺得有點像在耍流氓。這是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人作為這種文化產生的主體,表現出了這樣的外在行為特征的差異。而藝術作為人作用于客觀事物的表現手法,它是直接反映人的主觀意識的。通過人的感觀認識客觀事物,獲得最初概念,再經過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事物進行再認識,最后結合了各自獨特的表達方式,對客觀事物進行二度創造。這就是藝術形成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客觀事物與人的主觀意識的結合,達到完美,產生藝術。藝術可以說是一種概念,是人們對藝術家創作的認同。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也恰恰是它符合了人性的特點,不在單純地表現客觀事物本身,它是結合了人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從人性的角度表達客觀事物。而這種表達,往往是和藝術家的個人思維方式相關聯,所以,才造成了藝術差異性的存在。這里要談中西方藝術的差異性更需要從文化的角度去看,去思考人性特點的差異。
前面談到的中國人含蓄,西方人直接,這是中西方藝術在表現形式上最大的差異。讓我們再把時間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當時西方的大部分建筑、雕塑、油畫等等的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很相似地找到藝術家們所喜歡的一個認識客觀——人體。在西方建筑雕塑中,人體作為認識客體,被認為是一種美,而一再地被歌頌著,直到今天藝術家們追求的都是一種更加直接的方式去表達人體的美,因此在西方的藝術表現中,他們的藝術風格是更為直接的。人體藝術是近代才傳入中國的,至今還是很難被國人接受。當然,這里舉人體藝術只是一個例子來證明,中西方藝術特點的差異。中國藝術中講究一種意境美,它是朦朧的抒情的,往往更多的是在表達藝術家的主觀意識本身,客觀事物僅僅是表達的載體,比如詩歌,文字和語言都是載體,而藝術家融入了個人的感情,表現出來了。中國藝術的含蓄特點,我們可以從中國的國畫作品中找到證據,有人說國畫其實是在寫詩,這點我很贊同,它和中國古詩一樣講究一種意境美,它們更側重于表達作者的意識。國畫不像西方油畫那么直接生動地去描寫,它的風格較為含蓄,往往是加入個人感情因素,化靜為動,變動為靜,在花蟲草木中尋求情感寄托,重在借助客觀事物含蓄委婉地表達個人感情。比如古詩詞中的一段“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不會濺淚,鳥也不會驚心,不過是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轉移到了所認識的客觀物體上面,是一種含蓄的表現手法,關乎的是一種意境。而西方藝術則更偏中直接去贊美客觀事物,他們更關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現認識客體,而不在于表現認識的主體——人的情感因素。當然,當情感作為了認識的客體,他們就會充分地去關注并且表達它,就此,我想舉貝多芬這位偉大的藝術家,他的藝術作品《命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所表現的客體是貝多芬個人的感情,所以表現得十分到位,令人驚嘆!就單純的排除人的感情作為認識客體來談,西方藝術家是更在乎如何更加生動地表現客體本身的,不同的也只是在表現手法上的不同,內容是一致的。這是與中國藝術一個很大的區別,而這樣的區別完全來自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談西方藝術特點,這里我們再來看看西方偉大畫家達*芬奇的驚世作品《蒙娜麗莎》,藝術家本人為了捕捉這樣一個瞬間的畫面,他花盡心思地尋找,這種尋找無非就是想找到藝術家心靈感性的一個客體,這在他的意識中是已有的一個概念,然而,這在藝術家眼里,它不是自己憑空想象的,它是完全寫實的,它是要有一個真實存在的客體作為參照的,而且與所要表現的是完全一致,或者說十分相似,某個程度上講它是一種超越,超越現實客體的,它通過了藝術家之手客觀的表現出來,是直接的,是寫實的。我們看到這樣的藝術作品時,會覺得這個世界確實是有一個人產生了這么一個美麗的瞬間,而藝術家記錄了它。
當然,談到中西方的藝術特點的差異,并不是說中國的好于西方的,也不是說西方的好過中國的,這僅僅只是一種差異,它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問題,衡量的標準不同,產生的結果也是不同的。中西方藝術特點是由各自文化所約定的,中國藝術家含蓄的特征,西方藝術家直接的表現,都各自產生了藝術不同的美。這里,我只是從中西方人性比較中我所認為的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入手去談。當然,作為中西方的藝術,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會有不同的特點,正所謂:標準不同,長短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