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雷從云:古玩藝術品是升值最快和回報率最高的投資渠道






[日期:2016-04-25] 來源:收藏家俱樂部  作者:佚名 [字體: ]

      記者:今天和您談收藏,感覺是找到專家了,因為您不做市場。這兩年的藝術品拍賣場場火爆,價格飛漲,以您看,是理性投資還是已經出現了泡沫?
      雷從云:總的看市場的發展是真實的,但是問題也不少。
      記者:現在藝術品的風頭蓋過了股票和樓市,為什么收藏市場這么熱?
      雷從云:主要是經濟發展,民間收藏者大批涌入。特別是這幾年股票風險出來了,房地產受調控影響,大家意識到古玩這個行業,只要東西是真的,品相還好,如果還具備一些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不僅能保值,增值空間也很大。現在很多老百姓和民營企業的老板把藝術品作為一種投資取向。
      記者:我前年看到一家企業6000多萬拍下陸儼少的《杜甫詩意百開冊頁》,這個價已創下中國書畫的最高價,還有增值空間嗎?
      雷從云:怎么沒有?陸儼少的價值被再發現了。很長時間,我國藝術品的價值一直徘徊在低谷,與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淀是極不相符的。去年,在倫敦拍出一件中國元代青花瓷瓶《鬼谷下山》,超過2億元人民幣。這當然不是一般的玩家。但是也有老百姓幾百元幾千元買來的東西,價值被再發現,一轉手就賣到幾萬,甚至幾十萬的。
      記者:有沒有這方面的例子?
      雷從云:我一個院子的鄰居,10年前在北京潘家園擺地攤,一天我下班回來,他攔住我問:你懂古玩嗎?我說知道一些。他說你來看看我這兩樣東西怎么樣?我一看,是清乾隆年的一對梅瓶,青花釉里紅。他說,是今天一個老鄉送來,他200元買下的。我看那東西很好,確實是清代的官窯瓷器,真品。我說,你發財了。他問值多少錢,我說,最高價120萬,少了60萬你不要賣啊。第三天他告訴我,60萬元賣掉了(笑)。
      記者:在收藏界,這種事情畢竟很少。
      雷從云:但每年都有,所以我說是潘家園神話。當然潘家園假貨太多,有人叫“撿漏”,有的叫淘寶,或者叫再發現。問題在于你要有眼力,要有機遇,還要有一定的資金,所謂七分眼力,兩分運氣,一分財力,這幾條缺一不可。還有一類是家傳的,如央視的《鑒寶》。去年我去蘭州鑒定,一對夫妻抱來一塊6公斤的墨綠色石頭,說這石頭是他父親20多年前在新疆工作時“撿”來的,拿來當枕頭。我看了,是新疆碧玉,成色、透明度都非常高,成型很好,由于對新疆玉石開采程度大,現在這么大的碧玉已經找不到了。他們關心這塊玉值多少錢,我說,按國際市場的價格,可以賣到30萬元。如果加工出成型的作品,市場價值在300萬左右。
      記者:我也看了央視的《鑒寶》節目,開始問多少錢買的,最后說現在能賣多少錢,專家估價喜歡往高處說,給人感覺像托兒。
      雷從云:現在的拍賣,成交價比估價甚至高幾倍的事情經常出現,你看哪次拍賣會都是座無虛席,企業家成了拍賣會的主體,投入的資金越來越多。目前國內的大買家主要是浙江、江蘇和山東的,他們動不動就花幾百萬買一件東西或一批東西。不止在國內,現在這些人已經走向國外,他們到倫敦、紐約最好的拍場上去買東西,非常活躍。我給你一個數字:2003年紐約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上,13%的中國藝術品被內地的買家拍走,2005年的紐約佳士得秋拍,這個比例已經上升到25%,兩年翻了一番。
      記者:這個市場最活躍的是些什么人?
      雷從云:大多數是民營企業家,還有IT富豪、演藝界名流。
      記者:有沒有國內收藏市場交易量的數字?
      雷從云:報道上講,去年通過拍賣的成交額突破100億。還有私下交易,包括各地“潘家園”的,有人估計也有100億。
      記者:我記得前幾年這個數字是很低的。
      雷從云:對。2003年,國內藝術品的拍賣成交25億,2004年是57億,去年100億,這幾年是年年翻番。
      記者:您是中國收藏家協會的常務理事長,有收藏者或投資者的數字嗎?
      雷從云:我們沒法統計這個數字。有人估計,國內的收藏隊伍有7000萬人,還有說9000萬人的。現在是全民收藏,人們物質生活滿足后,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比如居民住房擴大了,有空間放置藝術品。還有,中產階層起來了,開始進入文物古玩市場,所謂“亂世黃金,盛世收藏”,這是中國人幾千年的投資觀念。這幾年還出現畫廊、藝術品網站和私人博物館。我們現在已經是“十墓九空”了,那些東西哪去了?少量進入文管部門,多數流入市場,通過各種渠道進了百姓家。現在城市貧民也在收藏,連中學生也加入進來,如收藏郵票、錢幣。
      記者:是高收益率吸引大家進入這個市場?
      雷從云:經濟收益肯定是最根本的因素。
      記者:這個市場平均的年收益率是多少?
      雷從云:這個不好說(笑)。
      記者:比如我們拿10年做一個周期,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文物價格的增長幅度是多少?
      雷從云:大體是1倍至10倍。有的甚至幾十倍。
      記者:有那么高嗎?
      雷從云:美國有個最近10年各行業的投資年回報率,房地產不到5%、股票17%、收藏品24%,收藏品是最高的。
      記者:這個行業有意思,一方面市場持續火爆,一方面買家都很低調,婉拒媒體的采訪。我聽說山西的煤老板也參與收藏?
      雷從云:一般人不愿露富(笑)。
      記者:但是有的企業搞了博物館,有的聲稱進行“文化經營”。
      雷從云:我告訴你一個秘密,很多老板不是拿來裝點門面,是鎖在保險柜里,他們以企業名義買下藝術品,所有的開銷都攤入企業經營成本,企業不需要繳稅。這些藝術品作為經營設施,年年折舊,最后合法轉歸個人。但其實藝術品是年年升值。現在藝術品收藏怎么不火爆?它已成為一些企業的合法避稅之道。
      記者:想和您談談這個市場。您覺得市場還有哪些方面不大正常?
      雷從云:過分追捧,價格虛高。比如前些年出現的高古玉、高古瓷。我只舉一例,現在清三代(康雍乾)的官窯瓷被捧到天價,宋代五大官窯瓷器的價格還不如清三代的。什么原因?中國收藏家隊伍增加了很多企業家,因為清三代瓷在色彩、繪畫、款題方面達到了新高峰,看起來很漂亮,這些人相對講文化和欣賞水平并不是很高,他們喜歡漂亮的東西,這就是企業家的介入改變了市場走向(笑)。
      記者:您認為這個現象是很不理性的?
      雷從云:是。為了獲得拍品不理性地舉牌出價。清三代瓷器距今也就三四百年,宋代五大官窯瓷距今1000年左右,從存世數量講,宋代五大官窯瓷要少得多。過去有說法,“家有黃金千兩,不如鈞瓷一片。”另外從文化內涵講,宋代官窯瓷的胎、釉、紋飾,包括密度,窯變,所達到的工藝水準,是中國古代的最高水平,連今天也無法企及。
      記者:我總覺得很多東西的價格是炒出來的,這個市場的盤子小,就意味著容易受操縱,只要有巨資介入。您看現在的市場是否已經有泡沫?
      雷從云:泡沫的說法有爭議。但我認為既然它是市場,就和其他市場的規律相同。現在主要問題還是造假突出,市場秩序比較混亂。
      記者:您講講這方面的情況。
      雷從云:我經常被請去看東西,這種事情看得太多。不說具體人,南方的某企業家,花4000萬投資文物,用一層樓來陳列藏品。我進去一看就說,怎么博物館的東西都到你這來了?當然這話有點刺激他,因為國家博物館的青銅器“四羊方尊”他這兒就有一件,還有“三羊壘”等等。我問他多少錢買的?他說20萬。我說“四羊方尊”目前國內僅一件,你花多少錢都買不到。作為復制品,你也買貴了。后來看了他的瓷器、玉器、書畫,絕大部分是贗品。他說已經請幾個專家看過了,有人告訴他這些東西能值400萬!我說,誰給40萬你全部賣了,把這棟樓騰出來出租。
      記者:現在市場上的贗品太可怕,制假已達到相當的水準,而且古玩市場的規矩是,看走眼只能自認倒霉。
      雷從云:是。我看到很多人上千萬買來一堆贗品,高收益肯定伴隨高風險。跟股市相比,這個市場的風險更大,現在是我國第四次古玩仿制高潮,專家也不敢說自己沒看走過眼,但現在的“撿漏”就得益于當初的走眼,所以投資者一定要練好“眼力”,買大東西一定找幾個專家來“掌眼”。
      記者:聽說上海一次拍賣,拍出一幅某已故名家的畫,宣稱是已被多位專家鑒定的真品,但最后被畫家家屬看破。據說拍賣方不承擔法律責任。
      雷從云:因為《拍賣法》規定,拍品的真偽瑕疵由買家自行鑒別。
      記者:這不合理,就像客戶去銀行提款,銀行總不能說鈔票的真偽要由客戶自行鑒定。
      雷從云:所以國家應成立權威的藝術品鑒定機構,拍賣公司也要加強對鑒定、評估專業人才的培養。拍賣公司是經國家一定手續審核批準成立的,它既是經濟實體,也是文化單位,它有責任幫助客戶鑒別藝術品的真偽和優劣。另外,現在很多拍品叫“無底價”拍賣,愿賣東西的往那一放,愿買的去競拍。這樣會助長投機和僥幸心理,會把拍賣場變成高級地攤。
      記者:我聽說國外某些拍賣行拒拍中國古董。他們擔心,中國古董的道法太深,稍有不慎,不僅客戶遭殃,拍賣行名聲也受損。
      雷從云:國內的造假之風不及時制止,肯定將導致中國古玩的價值遭貶。我知道國外一些大拍賣公司,對待文物的態度是極其嚴肅的。他們的每件拍品都有檔案,有的文物檔案從十六、十七世紀就開始了。
      記者:在國內,投資者要鑒別藏品的真偽需要找什么人?
      雷從云:一般是各大博物館的專業人員,但這類人員缺少服務意識。我國收藏品服務市場剛剛起步,中介、經紀人、鑒定機構、保養維護等相關服務行業還很少有人問津。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收藏品中介市場在國外已經很成熟,中介公司可以提供從投資分析報告、藝術品鑒定,到代理交易、藏品保養等高水平的一條龍服務。可以說是一個高技術、高利潤、風險小的行業。
      記者:其實您談的這類服務市場是一個商機。
      雷從云:是,你們呼吁一下(笑)。
      記者:這個行業的利潤水平大致是多少?
      雷從云:看不同的項目,在國外服務費一般是藏品價格的10%~20%左右。
      記者:您很看重培育中介市場?
      雷從云:培育中介市場就是培育成熟的買家。雖然我們有幾千萬收藏愛好者,但國內收藏市場的發展只有10多年時間,藝術品拍賣也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崛起的,大家都還處于初級階段。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民間資金火爆介入的表面,掩蓋了買家鑒賞能力的先天不足。現在純粹為了利潤的投資者越來越多,藝術品拍賣的現狀是買的人不懂,懂的人沒錢,這就危險了。現在一些有眼光的拍賣行開始做文化培育買家了,所以我說培育成熟的收藏隊伍是這個市場健康發展的根本之道。
      記者:我感覺一些人把收藏當成“一夜暴富”的事情,有點當年郵市上的瘋狂。您想對他們說點什么?
      雷從云:最需要的是平和的心態,收藏市場不是一個浮躁的大“錢場”,應該讓大家明白,收藏是有風險的。我搞了一輩子文物,覺得字畫古玩收藏最難,需要較深的藝術修養和鑒賞知識,也是高端消費。其實收藏是一件很個性化很有樂趣的事情,與錢并無太大的關系,我建議一般人收藏先做自己熟悉的,奉行“便宜就好”的原則。
      記者觀察:
      60多歲的雷先生客居北京,一口濃厚的四川話,知名的古玩鑒賞家。可是他對我說,中國的藏品浩如煙海,時間才是最好的鑒賞家。
      他說的北京潘家園我去過一次。那里人氣太盛,每逢周末,商客云集,萬頭攢動。正像北京人戲說的,京城有兩個地方最熱鬧,一個是天安門廣場的人揚頭看升國旗,另一個是潘家園舊貨市場的人低頭尋國寶。這里有賣字畫的,賣唐卡的,賣古玩雜項仿古雕塑的,賣文革用品的,民俗、民間的舊貨特別多,想到的、沒想到的這里都有,光顧的老外之多,出乎我意料。據說,韓國漢城古玩街80%的貨來自潘家園,當年克林頓也讓夫人專門去逛了一回。
      我只是不懂行,不敢來“撿漏”。之前朋友提醒,這里的古董99%是假的。市場內的大喇叭也不時傳出管理人員的忠告:“千萬別信有人跟你說手中有珍貴古董……”我有點奇怪的是,一個贗品充斥的舊貨市場,人氣居然這么旺?這個現象是經濟學里“檸檬市場”的理論解釋不了的。如果人造鉆石做得完全亂真,鑒定專家也難以分辨,真的鉆石還會有收藏的價值嗎?這種交易持續下去,大家還會把真貨拿到市場上來嗎?最后這個市場就會關閉。可事實是,潘家園反而越開越紅火。
      其實潘家園的紅火自有道理。這里流傳著許多暴富的神話,逛潘家園的人肯定比去拍賣行的人多。但是采訪了雷先生,我忽然感到國內的收藏市場也似一個大潘家園。前不久一業內朋友向我感嘆:一場拍賣有多少真品?可怕的還有假拍、人為炒作、價格飛漲、盲目追捧,那些希望“撿漏”的企業家,已把收藏當成“一夜暴富”的提款機。這位朋友說,不是我危言聳聽,現在的市場真有點像1997年的郵市。
      1997年的投資者至今還未“解套”,現在又是全民收藏熱。還是雷先生說得好,應該讓大家明白,收藏是有風險的。中國的股市、郵市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能再忽悠平頭百姓了,否則又要套住大批的上當者。

      雷從云,中國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原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資深文物鑒賞專家。
      在文物考古界叱咤風云的雷從云,是地地道道的長壽老人。他擁有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國際收藏家聯合會副會長、鑒定評估委員會副主任等國際文物考古界的20多個 “頭銜”。前不久,老人回長省親,記者有幸見到了這位兩鬢斑白的古稀老人:昔日的放牛娃,憑借自己的辛勤耕耘,走出了長壽,并且站在了中國文物考古界高端。1939年,雷從云出生在葛蘭鎮雷家灣,1953年以優異成績考入長中,但因家庭貧困,雷從云被迫輟學。第二年,家人才湊齊了學費,失學近一年的雷從云得以從新回到學校。
      195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那一年北大第一次在四川招生,招生名額僅有一個。
      1980年,雷從云從中國歷史博物館調到了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歷任中心陳列保管處處長、中心副主任、主任。
      20多年間,雷從云先后主持和參與了在亞、歐、美、澳20余個國家和地區舉辦的60余項中國文物展覽,配合展覽舉行了數十場學術研討會、報告會,出版了幾十種展覽圖錄。這些文化交流活動,贏得了二千萬以上人次的觀眾,在許多地方掀起“中國熱”。
      由于對國家、地區間的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1986年,雷從云被美國華盛頓州授予榮譽市民,1996年獲美國聯邦肯塔基克羅最高榮譽獎。同時,他還編寫和監修《黃河文明展》等大型展覽圖錄40余種,自著和合著論文50余篇,《中國宮展史》等多部專著。
      2001年退休后,割舍不掉文物考古情結的雷從云仍繼續從事一些文物鑒定工作,先后任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理事、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中國古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等職。
      “長壽的變化太大了。” 盡管遠離家鄉,雷從云一直關注著家鄉的發展。近些年來,每次回家省親,他總會抽出時間,與相關部門交談,對長壽文化發展提出建議和意見。
      雷從云認為,開發利用好長壽文化,一是要保護、利用好現存的古建筑、古遺址,二是保護和利用好長壽鄉土文化遺產和資料的收集整理,為今后長壽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歷史、文化的注腳。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