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春季拍賣將于5月29日舉辦“亞洲當代藝術與中國20世紀藝術”夜場拍賣、30日舉辦其日場拍賣,將推出來自各國藝術家的超過480件的佳作,預計成交額超過2.6億港元。公司業務主管、國際董事張丁元表示,亞洲市場復蘇強勁,當代藝術市場更是領先全球。
幫藏家梳理美術史
他表示,拍賣場上買家往往只看名頭,因此拍賣公司要告訴藏家美術史的過程。什么是亞洲藝術?其區別于西方的獨立語匯是什么?用一種類似策劃人的態度策劃拍賣。他還表示,拍賣公司大多跟市場走,佳士得則不同,早在2002年就嘗試一種市場可能性,在香港率先推出中國20世紀藝術專場;2004年又開始推出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探索亞洲美術史的市場表達。
他認為,整理這個線索,趙無極最重要。這次春拍推出的趙無極系列,從上世紀50年代到2000年跨度50年,各個時期都連接起來。從中可以看出,趙無極的成熟,是不著痕跡地中西方融合的過程,是一個典范。上世紀60年代西方藝評家就強調他是東方藝術家,反映東方精神,但藝術語言又是世界性的。正如陳抱一所說的,這是等了150年的結果。
拍品成美術史縮影
他還談到了常玉的4件作品,包括不同時期的靜物與動物;還有林風眠的風景,在構圖上層層疊上去的,光線、結構有西方作品的特點,但精神上還是東方的;而朱德群的一件早期作品,在線條上已經把中國書法的線條移植入畫面。總的來說拍品陣容強大,可謂現代美術史的縮影,許多作品四五十年未在市場上露面。
他還特地指出,從夜場拍賣的經典作品中,可以看到兩岸三地不同的現代化路線:如陳逸飛的《四重奏》,其背景、色調、動線、視點的處理都是現代而非古典的,進入了全新的視覺藝術境界。王沂東的《靜靜的河谷》也是如此。兩人的作品都體現了現代主義的美學。而同樣是從寫實到現代,廖繼春的作品上世紀40年代進入抽象階段,希望把皇家官窯瓷器上粉彩的美體現出來以連接東西,可以與上面的作品比較而看出兩岸的不同。
中國當代兵分兩路
他又表示,中國當代藝術兵分二路:一條是上世紀80年代去海外的,從陳逸飛到周春芽,他們身在海外卻總是與母體文化相連,總是用西方的方式表達母體文化。從趙無極到他們中有一條中西融合的路線很清楚;另一路是沒有出國的,描繪政治、資訊的開放對社會的沖擊,對個人、國家與社會的關系的思考,如張曉剛、岳敏君等。
他認為,在春拍中白南準的裝置作品與蔡國強的爆破作品,都涉及宇宙和時空的關系,可以看到亞洲人的思考特點,如多神論、對自然的尊重等,與西方對自然的態度迥然不同。日本的動漫既有跨時空性,也有表現性,早在江戶時期就初露端倪,不能歸結為卡通,因此在全球暢通無阻。
他指出,亞洲的復蘇非常強勁,2009年從春拍到秋拍有40%到50%的成長,亞洲市場尤其是當代的市場領先全球。香港2004年提出打造亞洲藝術交易中心概念,現在已日益成熟,其藝術博覽會、拍賣會都有很多西方機構與藏家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