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矚目的廣東“南澳一號”古沉船打撈工作正在進行。專家初步判斷:這是一艘明末清初駛往東南亞的貨船,船上裝載的貨物以瓷器為主,至少有一萬件。這些天,中央電視臺對水下考古現場進行了追蹤直播。在電視畫面上,一件件瓷器從沉寂海底400年的船里被打撈出來,再次印證了中國瓷器曾經享有盛名、大量暢銷海外的盛況。與此同時,人們免不了將其與中國陶瓷的現狀做一番比較——雖然目前中國依舊是一個陶瓷大國,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用的是中國瓷器;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七成以上中國陶瓷企業生產的是中低端產品,中國陶瓷產品在一些世界知名博覽會上屢屢“走麥城”……中國當代陶瓷真的只能是“下里巴人”?
五星酒店不用本土品牌
“近幾年,我們總能在陶瓷行業聽到驕傲的聲音,例如中國陶瓷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約70%,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用的是中國瓷器。從數量上來說,我們確實是一個陶瓷大國,但中國陶瓷價格低廉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實。現在七成以上中國陶瓷企業生產的是中低端產品,在世界高級百貨公司和商場里,基本上見不到中國品牌的瓷器。”莫耶瓷業(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牟文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的信息令人十分感慨。
他說,法蘭克福消費品博覽會是各國陶瓷產品亮相的重要窗口,也是全球最負盛名的高檔陶瓷產品的云集地,每年春秋兩季在世界第三大展覽中心德國法蘭克福國際展覽中心舉行。
這一博覽會也邀請不少中國陶瓷廠商參加,但是中國館的瓷器價格最低。據上海漢光陶藝創導者李游宇介紹,上世紀60年代,中國日用瓷在國際市場的價格大概是每件0.3美元;如今每件不過0.35美元左右,只比40多年前多了區區5美分。衛生陶瓷、建筑陶瓷是建造酒店的必用設備,但2009年之前,在中國土地上崛起的五星級酒店幾乎從來不用中國人的陶瓷品牌。號稱瓷都的景德鎮,陶瓷產業年稅收只有1000萬元……
傳統工藝為洋品牌打工
問題是,這并非因為中國陶瓷的技術存在問題!在采訪中,許多業內人士這樣表示。中國陶瓷產業的發展遠遠早于歐洲的工業革命。在相當一段歷史時期中,中國陶瓷以鬼斧神工的傳統技藝影響著東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取向。“如今在全世界藝術品拍賣會上拍出一個又一個天價的明清官窯瓷器,不過是當年供應皇家的日常用瓷而已。”李游宇直言。
記者不由想到了上海博物館去年底舉辦的“海帆留蹤:荷蘭倪漢克捐贈明清貿易瓷展”,展覽亮相的93件展品同樣是明清時期遠銷海外的中國貿易瓷器。按照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部主任陸明華的說法,中國瓷器的外銷由來已久,早在公元8世紀的唐代,大量產品已開始銷往亞洲其他國家。宋元時期,國內貿易瓷器出口更多,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區的瓷器一直對外輸出。當全世界還在使用陶器時,我們的祖先已在使用瓷器了。
如今,一些外國頂尖品牌的瓷器實際上也是由中國制作的。據悉,中國一些主要陶瓷產區幾乎成了外國品牌瓷器的加工基地。外國一些知名陶瓷制造商專門派人坐鎮在這些產區,在中國廠商制造出來的瓷器上貼上他們的商標直接出口賺取豐厚的利潤。
萬余企業10多個工藝師
“中國生活用瓷在材質和制作方面絲毫不遜色于外國產品,差距是在原創設計上。”牟文建說,近年來,國外陶瓷業涌現出格羅皮烏斯、柯拉尼、薩巴蒂尼等一大批聞名世界的設計家,培育出不少著名的世界瓷器品牌,如德國的邁森、羅森泰爾,英國的韋奇伍德,西班牙的理阿德諾,日本的諾里塔可等;我國的陶瓷產品卻依然在吃老本,審美意識停留在“地攤”水準。“梅蘭竹菊”的圖案用了兩千年還在用,基本上談不上設計;中國某著名陶瓷產區現有1萬多家陶瓷企業,卻只有可憐巴巴的10多名工藝美術師。
這種情形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中國并不缺原創陶藝設計師”!景德鎮某高校附近有一條街,許多年輕人在那里擺攤出賣自己的原創陶瓷作品,他們多是在校或剛畢業的大學生,清貧得連房租也交不起,但因為熱愛這門藝術而一直堅守著陶瓷設計,那里常常能見到創意新穎的作品;而以正在上海東方雅致瓷藝生活館展出的徐青、朱希睿陶藝作品為例,蘊含幽幽古意的祥云、象征朝氣與希望的向日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神秘深邃的海底世界……在這些豐富的題材上,色釉裝飾與雕塑技法都運用得姿態萬千。
據悉,莫耶瓷業(上海)有限公司近日與景德鎮7080陶藝家協會簽署合作協議,嘗試引用“外腦”彌補原創這一短板。牟文建透露,他們的作品注重藝術創新性探索,希望能突破優雅了兩千年的“梅蘭竹菊”的局限,呈現出另一番別致的景象。(記者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