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認為,經濟結構調整時期,建材行業利潤率將逐漸下降,未來不容樂觀。但是該分析忽略了政府對經濟的引導能力和建材企業自身適應經濟變化的能力。
在看到與發達國家差距的同時,建材企業更應該看到自己的潛力,順應時代潮流和政策導向,勇于開拓創新,創造美好未來。
有分析認為,經濟結構調整時期,建材行業存在結構性蕭條的特點。雖然上半年建材需求保持旺盛,但是由于2009年行業瘋狂投資的效應在2010年逐漸顯現和房地產調控,玻璃和陶瓷外需減少,供給壓力較大,加之由于煤炭等原材料成本上漲幅度較大,建材行業利潤率將逐漸下降,未來不容樂觀。
此外,政府還利用稅收政策引導了企業積極面對轉型。出口退稅政策也開始向技術陶瓷傾斜,強化綠色環保和節能減排,促使企業向消費者提供更健康、更安全的標準開發陶瓷新產品,以獲得更大市場機會。
高技術陶瓷產品發展空間大
據了解,技術陶瓷是采用一系列獨特物理、化學和電子性能的先進材料制成的陶瓷產品,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前景,代表著陶瓷產業發展的方向和未來。技術陶瓷的附加值和利潤空間往往比同類的傳統產品高數倍甚至數十倍。2009年在調高退稅率的陶瓷商品中,多層瓷介電容器提高到17%,很明顯,退稅政策鼓勵技術陶瓷產品出口,并間接上推動我國陶瓷產業升級步伐,使陶瓷企業更快地由傳統陶瓷向技術陶瓷轉型。
但是該分析忽略了政府對經濟的引導能力,早在十一五計劃制定前,發改委等政府部門就已經明確建材行業節能減排的工作重點。
以水泥行業為例,“十一五”末,水泥行業的目標是,新型干法水泥噸熟料熱耗下降到110kg標準煤,采用余熱發電生產線達40%,水泥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下降25%;工業廢渣(含粉煤灰、高爐礦渣等)年利用量2.5億噸以上,石灰石資源利用率由60%提高到80%。 受益于中央政府多年來的有效調控,中國水泥行業結構得到明顯優化,產業不斷升級,集中度逐步提高。就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例而言,2000年全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產能僅為7,000萬噸,約占當時全國水泥熟料產能的10%,而到2009年底,全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產能為9.61億噸,約占總產能的69.3%。
在計劃執行過程中,一些大型企業或集團為了企業的更好地發展,目標遠高于行業要求,如海螺水泥等,不僅有效降低了電力成本,而且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2009年,該公司共有30套余熱發電機組,裝機容量達493MW,當年余熱發電量達32.1億千瓦時,按照火力發電同口徑計算相當于節約標準煤13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60萬噸。2010年,公司計劃有15套余熱發電機組投入運行,新增裝機容量合計162MW。
此外,也不能忽視建材企業自身適應經濟變化的能力。建材企業以往產品以量取勝的營銷手段正在向以質取勝轉變。資料顯示,在外需大幅下降的情況下,以南玻為代表的部分建材企業,已經開始通過科技創新求未來發展。
南玻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前,已確立了以節能及可再生能源為發展主線的發展戰略。基于該戰略,公司正大力發展節能工程玻璃,并圍繞節能玻璃的產業布局,系統性規劃了浮法玻璃的產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