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崛起,逐鹿中原。2008年以來,全國各地的陶瓷生產線如雨后春筍般紛紛開建,而去年來則陸續投入生產,使陶瓷產業格局及市場競爭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山東淄博作為資深的老牌陶瓷產區,在這一大環境的沖擊下,從產業及企業的各個層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陶瓷網記者近日赴山東進行深入走訪,了解企業的生存現狀及企業對未來的應對,其中不少陶企老板的觀點值得全國各產區政府及企業去深思和借鑒。
困難也罷,順利也罷,都只是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小的插曲,值得重視的是在困境中企業的應對措施和產業調整的方式方法,在棋局終了時能值得行業細細品味的精彩落子。這才是產業健康發展可以存續千百年的真諦所在。
本文集中了10家淄博知名企業老板老總的觀點及應對措施,希望能給行業人士有益的啟迪。
3月到5月份暢銷是一種假象今年壓力大得多
中北陶瓷銷售總經理許廷海
淄博銷售形勢不好,尤其是進入六月份以來。
開春以來3月到5月份很好,主要原因是去年代理商怕今年形勢不好沒有庫存,開春后紛紛進貨造成的一種旺銷的“假象”。
其實今年淄博建陶企業的壓力要比去年大好多,尤其耐磨磚、拋光磚。但內墻磚相對比較來說,還不錯。
淄博建陶企業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淄博陶瓷銷售半徑不斷縮小。目前全國的陶瓷新興產區紛紛崛起,陶瓷企業遍布全國各地,例如江西、四川、河南、河北、山西、內蒙、新疆等。這些新興產區的投產企業都已500公里的半徑細化市場,打壓淄博的銷售空間。
其次是淄博陶瓷在價格已經不占優勢,外地新建工廠都走低價位,比如300×450mm規格內墻磚,河南內黃是2元一片,山東臨沂是2.2元一片,沈陽法庫則低達1.6元一片。河北永年剛剛建廠的企業350mm以上的內墻磚價格也很低,這些新興產區有政策優勢、人力成本優勢,淄博陶企已沒有任何優勢。
在淄博,淄博內墻磚出現“價格低于3元的不好賣,4、5元以上的反而好銷”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