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了自去年以來的環保整治、電荒及持續至今的金融危機后,山東的陶瓷業頂住了生死考驗,艱難調整,終于走出了黑云壓城的低谷。記者近日在淄博、臨沂、濟南、青島等地走訪時發現,從生產企業到經銷商,山東建陶業正在沿著一條獨特的發展模式悄悄地邁進。
元氣漸復產銷形勢看好
據淄博市建材治金行業辦公室向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年底,淄博仍有252家規模以上陶瓷 企業,生產線395條,雖然去年張店有很多企業關停,市場也淘汰了一些運行不良企業,但從這種產能來看,依然十分壯觀。2008年,僅淄博年產墻地磚就達12億平方米,約占全國的23%,僅次于廣東佛山。而山東臨沂,雖然陶瓷企業檔次不高,規模小,但在數量上到今年上半年仍然有100多家在正常運行。地王陶瓷(原沂州建陶)有9條線在開足馬力生產,天地陶瓷有3條線正常運作,福地陶瓷也有3條線在滿負荷運行,并正計劃開第4條線。臨沂部分當地龍頭企業還正在全力推出普拉提產品,這些跡象表明,臨沂的建陶業形勢正在恢復2007年的局面。
反過來看淄博,從產能規模上看,淄博到6月份約啟動了90%,部分企業如東鵬、統一、城東、中北、國潤、雄豐、雅迪、神州一陶(包括歐派)、獅王都已滿負荷生產,特別是內墻磚企業,形勢一片大好,產品供不應求。而拋光磚產品的聚晶微粉類產品也走俏三四級市場。記者在艾麗嘉陶瓷采訪時,無意中碰到經銷商前來提貨,發現幾輛大貨車排隊等候在該公司生產線旁,產品剛一下線就直接裝車,這種現象在國內其它產區只有夾江由于災后重建才可以相仿。
雅迪、神州一陶、統一、鴻港、雄豐、國潤等企業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興奮地表示,今年銷售額相比去年同期都較大幅度地增長,在20-30%之間,不同企業增長幅度不一,不同產品也有差異。
總之,山東的建陶業在歷經了“多災多難”的2008年及金融危機后,正走出低谷,向著新的層次、新的發展模式邁進。這種跡象有點類似上世紀90年代末的佛山南莊,但又不全像。
似佛山非佛山
說的似佛山,是指從行業的發展趨勢上看。在人們的印象中,山東陶企都是很小很爛的,產品也是低檔磚地攤貨。多年來,山東陶企為了打開市場,大部分都貼上佛山的牌子,更強化了人們心中這一印象。
然而事實上,山東的瓷磚,從品質上、花色上,并不比佛山陶企的產品遜色多少。一些優秀企業的產品甚至可以比肩佛山的強勢品牌。經過去年政府的產業整治,以及金融危機大環境的沖擊,
山東陶企的有識之士開始反思這些問題,在建立自己品牌的道路上進行了實質的行動,如統一的袁國梁、獅王的劉室、神州一陶的的范大呂、雅迪的宋明謀。特別是統一的防靜電復古磚,使業界人士大跌眼鏡。不得不佩服。
今年以來,山東陶企開始出現一些類似佛山的跡象。比如,開始注重展廳的形象,在終端市場建立自己的專賣店,并統一形象設計,培訓導購人員,從佛山陶企高薪聘請職業經理人(包括營銷老總、技術老總、職業策劃人)等。不僅如此,不少有實力的企業開始重視新產品的開發,如統一的防靜電復電磚、神州一陶的手工磚,鴻港的大規格完全不透水瓷片、福地的普拉提,并且著手建立自己的專業研發隊伍。
在營銷上,開始嘗試走自己的品牌化(本土品牌)道路,不再完全依賴貼牌。盡管這樣做,會在價格上作出很大犧牲(同樣產品貼佛山牌子會賣到200元/m2,而打本地牌子只賣至60~100元/m2),但還是有不少有魄力、有遠見的企業家開始努力去做,特別是第二代有文化、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企業家,在這一點上顯得尤為突出,這跟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佛山南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然而,似佛山,又非佛山。山東有山東的實際情況,山東有山東人的運作方法。在企業布局上,由于山東企業目前本身還不是很大,最多不過8條線,大多數只4條生產線,所以企業的布局基本上只是前廳后廠,即前面是營銷中心加展廳,后面是工廠,管理緊密,營銷與生產基地不象佛山那樣完全脫節。
最重要的是營銷戰略。山東陶企的老板們充分認識到,要與佛山及華東企業在全國市場角逐,無異是以卵擊石,因此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模式,那就是以己之長,攻人之短。具體做法就是避開一二線城市直接與佛山品牌競爭。
直面城鄉市場農村包圍城市
避實就虛,直面城鄉市場是目前山東大部分陶企的做法,這也是在金融危機中探索到的一條切實可靠的營銷路子。神州一陶銷售總監翁益忠向記者介紹:“避實就虛,努力拓展三級城市,從三級城市尋找突破口,使企業獲得廣闊的市場空間。”翁益忠認為:“中國3/4的市場是城鄉市場,在地縣級市場,金融危機沒有多大影響,相反城市化進程還正在迅速燎原。從消費層次上而言,山東陶企的產品正是消費者所廣泛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