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較大規模輸出海外是從唐朝開始的。經歷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大唐王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瓷器生產高度發達,產生了類似碧玉的浙江越窯青瓷、類似白銀的河北邢窯白瓷和鉛黃、綠、青的唐三彩。如果與宋朝五大名瓷的美輪美奐相比,唐朝瓷器即使名窯名品也顯得簡單、粗糙,但在當時不僅是文人墨客把玩吹捧的珍寶,也受到海外商旅的青睞。隨著海路的開通,唐朝與外國的商貿活動日趨活躍,大量瓷器經海路出口海外。中國陶瓷發展歷史的第一座高峰出現在宋朝,哥、官、汝、定、鈞五大名窯無疑是峰頂的明珠。為了適應瓷器外銷需要,東南沿海地區相繼建窯燒瓷,浙江龍泉窯青瓷和江西景德鎮青白瓷是主要外銷品種。進入元朝,景德鎮的青花瓷發展成熟,并隨元朝初年的擴土開疆流入東南亞、阿拉伯半島、波斯灣地區。明、清兩朝景德鎮瓷異軍突起,獨領風騷,不僅是宮廷用瓷的定點專營,而且是毫無爭議的全國陶瓷中心。明朝以青花瓷為主體的中國陶瓷已經外銷亞洲、非洲、歐洲,明萬歷年間景德鎮窯場按照歐洲市場需求或者歐洲客商訂單,生產了大批外銷瓷,歐洲人稱之為克拉克瓷。晚明以來歐洲市場急劇擴展,使用和收藏中國陶瓷已經成為歐洲上流社會時尚。歐洲國家紛紛組織公司船隊來中國購買瓷器,僅成立于1731年的瑞典東印度公司132次來中國貿易,大約從中國進口瓷器5000萬件,其中第一艘商船從中國載回的瓷器就有43萬件。
在經歷了多少年的崢嶸歲月,世事滄桑之后,現代中國陶瓷的復興之路又從復古與創新開始。中國人雅而好古,但今天的復古并不是簡單重現五大名窯往日的輝煌,而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破解古代陶瓷巧奪天工、精美絕倫的千年秘法,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曾經被視為鬼斧神工的鈞瓷蚯蚓走泥紋、哥瓷的紫口鐵足、龍泉瓷晶瑩溫潤的梅子青,再一次以更加完美的可控技術呈現在世界面前。復古何嘗不是一次科學技術的杰出創造!
中國當代陶瓷的創新發展既包括實用瓷,也涵蓋觀賞瓷,藝術創新主要體現在千姿百態、獨具匠心的觀賞瓷創作。當代陶瓷工藝大師廣泛吸收世界文化藝術成果,學習借鑒雕塑、美術的創作方法,以當代理念的全新視角重新詮釋古老陶瓷的東方魅力。同時,中國當代著名雕塑家、書畫家進入陶瓷創作領域,陶瓷光澤溫潤的色彩幻化、肌理質感的鮮活生動,以及火焰萃取的自然天成,讓藝術家如醉如癡的遨游在中國陶瓷的海洋。工藝美術大師與雕塑、美術大師精誠合作,相得益彰,不僅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當代陶瓷的藝術境界,也形成了具有中國精神、中國風骨的當代陶瓷語匯,并融入了民族傳統藝術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滾滾洪流。這次展出的陶瓷作品就是中國陶瓷界近年探索創新的部分成果,嚴格地說古老陶瓷藝術的探索創新是無止境的,現在的成果遠未達到“瓷國”復興的偉大目標。這次赴亞洲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展出的陶瓷作品以景德鎮瓷為主,另有部分龍泉青瓷、河南鈞瓷作品,集中了近年涌現的杰出中青年陶瓷藝術家的創作,通過展覽使來自陶瓷故鄉的藝術成果與世界各國陶瓷藝術進行一次全方位、多領域的對話與交流,期望充分展示中國當代陶瓷藝術的精髓和風骨,學習吸收各國制瓷行業的最新成果,共同推進世界陶瓷領域的全面創新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