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香港佳士得舉行的抗震救災慈善拍賣上,收藏家曹興誠先生捐出全球最高價值的清乾隆制料胎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筆筒,以6500萬港元成交,半數收益捐資助四川地震救助工作。
曹興誠,1947年2月生,祖籍山東濟寧,曾任“清翫雅集”會長,收藏范圍廣泛,其中以青銅器最著稱,并擁有不少瓷器、字畫和鎏金佛像的精品。在蘇富比全球副總裁JamesStourton的GreatCollectorsOfOurTime一書中,曹興誠是名列全球百大收藏家之列的人,也是入選的三位華人收藏家中唯一一位在世者。在日前舉行的“上海2010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之際,曹興誠先生欣然接受了大會采訪?,F將該訪談刊出,以饗讀者。
一、收藏是手段,習得鑒賞力是目的
采訪者:您是由于怎樣的機緣開始了收藏之路?
曹: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有一次,我想買個禮物送朋友,打聽到朋友喜歡古玉,于是去一家古董店購得數塊古玉。接著,我買了些介紹古玉的書來研究,結果發現所買的都是贗品。我把贗品退回之后,卻也由此引發了興趣,走上了收藏之路。
采訪者:請問,哪一次的收藏過程最令您難忘?
曹:我收藏的原則是盡量少收或不收,除非看到的東西令我震撼,難以忘懷。所以收藏每一件東西,對我來講,都像談一次戀愛,每一次都是難忘的。
采訪者:您認為收藏的意義是什么?
曹:收藏的意義,主要是藉此學習鑒賞。收藏應該只是手段,習得鑒賞能力才是目的。我常講,能鑒則知真假,能賞則知高低,收藏則只是花錢買東西。有些人甚至東西買來,不研究也不欣賞,直接放進保險箱,希望將來可以漲價賺錢。這叫囤積,連收藏都稱不上。
采訪者:您收藏的原則是什么?
曹:我與許多前輩收藏家一樣,注重藏品的“真、精、稀”。藝術作品承載著作者的靈魂與時代的精神,所以非真不可,贗品則味同嚼蠟。而粗陋的作品不具美感,不值得收藏。稀有性則比較能維持“身價”,將來不至于被棄如敝屣。
二、商周青銅器:藝術價值最高
采訪者:在您眾多的收藏品之中,您最偏愛哪一類的收藏?為什么?
曹:我覺得中國商周的青銅器是價值最高的——這里講的價值是指藝術上的成就,不是指市場價格。
我們知道,一件藝術品要能達到三個層次的和諧。第一是造型的和諧,也就是具有美感;第二是造型與象征意義的和諧,就是表達能力高超;第三是觀者與被觀物的和諧,意思是觀者能被感動,引起共鳴。講到造型,又有幾何造型、生物造型(指花草樹木、動物、人體等形態)及動態造型等三大類。中國商周青銅器不僅充分利用了幾何與生物造型,還創造了活潑的動感。商周青銅器作為敬天祭祖的禮器,表現出來的嚴謹、虔誠、肅穆與神秘感,實在令人感動,所以是一流的藝術品,足以傲視中外古今。與商周青銅器相較,中國歷代的瓷器雖有精美之作,但僅限于造型的和諧。因為瓷器缺乏象征意義,嚴格說來稱不上藝術品,比較接近工藝品,因此與商周青銅器根本不在同一個檔次上。
采訪者:您的青銅器收藏都十分珍稀,請問您在這方面的收藏心得是什么?
曹:中國青銅器在晚商、西周、春秋、戰國各時期各有不同的社會意義與工藝特色。晚商的青銅器一般都制作精細、工藝考究、設計奇詭,充滿創意與神秘,會讓人感到當時社會的嚴苛與一絲不茍。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雖然承襲了晚商的工藝水平,但設計比較舒緩簡化,器型則一般較大,顯示施政比晚商寬大,迷信程度降低。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制作工藝比較粗糙,經??梢娒黠@范線,莊嚴性及嚴謹度降低,顯示社會“禮崩樂壞”,但設計比較活潑繁復,代表社會的活力與多樣性提高。戰國青銅器已經逐漸脫離禮器儀軌,漸趨實用與華麗,經常在銅器表面鑲錯金、銀、紅銅、綠松石等等紋飾。由此可見,各個時期的青銅器各有特色,也各有精品。例如我的收藏品中,晚商的觥,可顯示晚商禮器的奇詭與精細;西周早期的有蓋簋,紋飾較晚商時期簡單,但氣勢不凡,甚為莊重;春秋早期的壺,可見器型與紋飾都十分活潑,與商周青銅器的肅穆、嚴謹,相異其趣。由各時期青銅器的不同樣貌,可知中國先秦的青銅器多采多姿,彰顯出中國早期的燦爛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