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高43.6厘米的明崇禎青花西游記圖筒式瓶以103.4萬元拍出,筒式瓶也稱象腿瓶、一統瓶,一統瓶的說法是明末戰亂不斷,百姓深受其害,因此盼望國家早日和平統一。明末清初的瓷器,器型多數以筒瓶、筆筒、花觚這類造型為主。這件筒瓶肩部青花書“甲戌隆冬作于白玉堂”款,是較珍貴的紀年瓷,所繪的西游記人物故事圖在瓷器上并不多見,1994年在倫敦蘇富比春拍時就曾以18.82萬英鎊拍出;2007年中貿圣佳夏拍,高20.3厘米的明崇禎青花百子圖筆筒以212.8萬元拍出,是內地最貴的一件崇禎瓷器,百子圖寓意多子多孫,類似題材常見百子鬧龍燈、麒麟送子等等。相比筆筒、筒瓶,崇禎時的花觚不多,2004年北京華辰春拍中,高36.2厘米的明崇禎青花洗象圖花觚以44萬元拍出,洗象圖的構圖設計和畫法明顯吸收了當時文人畫的營養。提梁壺是崇禎瓷器少見的一類,2005年北京華辰曾以68.2萬元拍出一件高24厘米的明崇禎青花繪人物故事提梁壺,到2008年春再拍時,價格升至89.6萬元。2009年中國嘉德秋拍84萬元拍出的明崇禎青花龍拜觀音圖凈水碗,直徑21.5厘米,也是崇禎時的典型器型。
崇禎、順治甚至康熙早期的部分瓷器,有著相當類似的風格,難以準確區分,因此學界有明末清初的統稱,也有專家稱其為“轉變期”。這一段時期的瓷器廣受收藏者喜受,行情一直穩中有升。如廈門文物商店舊藏的明末清初青花嬰戲圖大筆海,直徑25厘米,2004年在中國嘉德春拍中以121萬元拍出,到去年北京永樂秋拍再拍時,估價漲至150萬至200萬元,以212.8萬元再次易主。
內地具有規模的外銷瓷拍賣,始于2005年嘉德四季第4季推出的“明萬歷、清迪沙如號海撈陶瓷”專拍。是次上拍瑞典人史坦(Sten Sjostrand)在南海“萬歷號”“迪沙如號”沉船中打撈出水的214件陶瓷,92%的成交率拉開了內地外銷瓷拍賣的序幕。曲永健評價,“拍賣的價格基本上較貼近目前的市場行情。”此后,外銷瓷在內地掀起一股熱潮,次年中國嘉德再拍時,“南海瓷珍”專場144件拍出124件,成交率達86.11%,明萬歷青花八仙碗以9.35萬元成交(圖64)。同年倫敦蘇富比春拍,同樣是外銷瓷的明萬歷青花長頸瓶盡管口部有傷,仍拍到了22.08萬英鎊的高價。2010年紐約佳士得秋拍,高71厘米、瓶口沿外青花書“大明萬歷年制”款的外銷瓷明萬歷青花花籃紋長頸瓶也以9.25萬美元成交。可見,保存完好的上等外銷瓷當前價格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