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近年來為何受人追捧?是因為它能鎮魂,能讓現代都市人浮躁的心靈得到寬慰和平靜。古玩中所展現神意般的灑脫,以及浩浩蕩蕩之氣,是我們所追求的另一片桃花源。
此書重點講述了如何辨識外國仿品,從而體會中國制造的瓷器質量如何高超,技術如何先進。通過了解各國仿造中國瓷器的過程,讓我們對重振、恢復第一流的“中國制造”充滿信心。
作家、古陶瓷專家程庸在西行十年的過程中,既回購大量中國文物,又搜集了許多中國藝術品影響歐洲的珍貴資料,其中大多數資料出自西方學者之手。程庸先生在接受我采訪時說:“從這些資料可看出,西方人認為,幾百年前的中國,之所以生產出名揚世界的瓷器、家具、漆器,包括絲綢、茶葉等,被全世界接納,那是因為當初的‘中國制造’代表了全世界最先進的科技文化水平,所以中國制造的藝術品能夠風行歐洲,歐洲各國的宮廷、達官顯貴、上流社會能以收藏、模仿中國產品而自豪。”我從程庸最新出版的《中國瓷器鑒賞與辨識二十講》的書中體會到這點,陶瓷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體現,很難想象在過去社會生產力并不發達的條件下,我們的先人竟然能創造出如此首屈一指的藝術品。那時,全世界都在模仿中國瓷器,因而曾使人一時難辨中國瓷器與外國仿品的區別。這本書重點講述了如何辨識外國仿品,從而體會中國制造的瓷器質量如何高超,技術如何先進。通過了解各國仿造中國瓷器的過程,讓我們對重振、恢復第一流的“中國制造”充滿信心,這又是此書帶給我們的啟發。
《中國瓷器鑒賞與辨識二十講》是國內第一部研究國外模仿中國陶瓷的著作,其敘述方法,是從中國每一個窯口生產瓷器的角度出發,先講一下質量好在哪里,再對每個窯口的地理位置、產品特點進行介紹,簡潔分明,開門見山。再者,每一講的最后部分都是作者對于其當今古玩市場行情的個人經驗的分享與簡略剖析。當中穿插著每種類型瓷器的發展,演變,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周邊國家仿造的過程,多數用瓷器對比的手法??戳诉@些可謂“精彩”的對比之后,越發加強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如今學習陶瓷鑒定,帶有很大的瓶頸,主要原因有大量文物流失在海外,而珍貴的資料難以在平民百姓中普及,于是很多人有“閉門學操舟之術”之感,市場險惡,苦于無門,而此書恰恰為這些焦急而迫切的“求學者”打開了一扇門,作者用其厚實的文化底蘊和專業知識打地基,輔以其豐富的海外淘寶的經驗,使此書錦上添花,從而脫離了某些類型書的“教條主義”。
筆者一直有一種感嘆,就是當今古典文化的斷層現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少,反而崇拜所謂的西方文化,這著實令人擔心,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發展的精神支柱。
古玩近年來為何受人追捧?是因為它能鎮魂,它能讓現代都市人浮躁的心靈得到寬慰和平靜,它是人們心靈訴求的體現。古玩中所展現神意般的灑脫,以及浩浩蕩蕩之氣,是我們所追求的另一片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