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漢代玉凳”被曝以2.2億元成交。有專家指出,拍品可能是仿清代的家具,拍賣存在有“洗錢”、“騙貸”之嫌。
拍賣市場拍出天價藝術品,早已不是新鮮事。對過億拍品的頻頻出現,早有專家表示,每當市面上通脹預期加劇、熱錢涌動,又加之股市、樓市前景不明時,收藏市場就會有天價拍賣現身。說白點,以利益最大化為核心訴求的熱錢無孔不入,樓市賺錢它投樓市,煤炭賺錢它買煤炭,看到藝術品有升值潛力,它自然蜂擁而上。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拍賣場“億元時代”的到來更大程度上只是資本的癲狂游戲,早已溢出藝術品本身的藝術價值。資本狂熱的利益訴求使得藝術品拍賣市場呈現出“過熱”的溫度,這也讓藝術品市場的風險不斷加劇。無論藏品價格多高,無論游資在藏品身上賺了幾輪錢,必須由一個最終的接盤手,為此前所有投資行為產生的“利潤”埋單。
藝術品投資最大也是最關鍵的風險就在這里。2005年倫敦佳士德舉行的一次中國陶瓷藝術品拍賣會上,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以約2.3億元的價格,創下了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而據故宮(微博)博物院李輝炳先生分析,這件不是“全世界最值錢的瓷器”卻拍出了全世界瓷器的最高價,原因有二:其一,競價者盲目燒錢;其二,明知不值那么多錢,但出于其他什么目的故意做局。為什么要做局?吸引愿出更大價錢的買家,為該藏品此前產生的所有利潤埋單。
天價拍賣淪為資本游戲的另一個顯在危害,就是資本借助魚龍混雜的拍品,興風作浪。針對“漢代玉凳”拍出天價一事,有業內人士指出,買家并非“人傻錢多”,而是有通過自買自賣“洗錢”及準備騙貸的嫌疑。早前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假“金縷玉衣”一案,就是自賣自買、企圖騙貸的典型。如果藝術品拍賣成了資本無約束的癲狂游戲,那么受傷害的,只能是拍賣市場本身。(錢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