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蘇富比上拍的玫茵堂收藏陶瓷
古代陶瓷真品數量稀少是不爭的事實,陶瓷也是市場國際化最早、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古代藝術品之一,近半個世紀以來,其市場價值和價格的評判有著相對穩定的標準,與中國近現代、當代書畫甚至當代藝術的市場長期局部化(集中于中國市場,不具備國際性)迥異。因此,考察古代陶瓷的拍賣、收藏行情,有必要充分考慮其國際市場表現,而不應該僅僅以中國市場作為參照,更不能以中國書畫市場的局部化套用。
鑒于2011年秋拍藝術品市場調整,充斥媒體的有關古代陶瓷行情研討文章,多以偏蓋全,局限于探討中國市場的區域表現,盲目與書畫行情相比,表面寫得熱鬧,實際上滿紙荒唐而不自覺。言及中國陶瓷行情下滑者,普遍對中國陶瓷行情走勢缺少長期關注,不論縱向走勢,還是橫向發展,把握失準。知識的欠缺、認識的偏差,極有可能導致對陶瓷市場認知的錯誤。無論是古代、近現代書畫,還是古代陶瓷等,數量日愈稀少已成一種常態,反之,經常大量出現,甚至一季拍賣會出現數萬件作品,其真偽似乎不言自明。古代陶瓷的市場行情況多年來明顯優于中國書畫,每季上拍的陶瓷數量整體上不及書畫的幾分之一,以中國嘉德(微博)陶瓷上拍量最大的2011年秋拍為例,六個古代瓷器專場上拍552件,而中國古代、近現代書畫的作品數量多達1331件。
事實上,2011年恰恰是近二十年來中國古代陶瓷拍賣行情最好的一年,是有志于收藏、研究古代陶瓷特別是明清瓷器市場表現最不容錯過的一年。這不僅表現在海內外著名私人藏瓷大量上拍,還表現在明清官窯瓷器的價格較上年大幅上漲上。春拍時戴潤齋、玫茵堂、戈登夫婦珍藏、五臺山人藏瓷,秋拍時玫茵堂珍藏、歐洲私人珍藏、善德堂藏瓷、五臺山人藏瓷、好善簃珍藏紫砂等等眾多陶瓷專場的上拍,掀起了二十年來私人藏瓷換手的一輪新高潮,不少被秘藏數十年的名瓷迭出,令收藏者目不暇接,永樂、康熙、道光、民國時期的精品之作以及歷代紫砂器均拍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價。
就瓷器上拍、成交情況來看,與2010年行情大致相似:宋元名瓷數量稀少的事實越來越明顯,明清御制瓷器在玫茵堂、戈登夫婦珍藏、五臺山舊藏專拍中大放異彩——宋代八大名窯僅鈞窯、龍泉、耀州、磁州窯有普通制品現身紐約、倫敦拍場,香港市場有少量龍泉窯瓷器;元代青花瓷的換手量更低,香港、北京市場傳承清晰的私人藏品僅數件;明永樂青花成交價創歷史新高,康熙彩瓷終于在去年行情全面升溫,道光瓷行情突起,民國瓷亦借辛亥百年之機價格走高,紫砂器經過2010年的市場鋪墊,精品超千萬元已屬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