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回顧張同祿54年景泰藍生涯的系列活動在中外首工藝術館展開,除了張同祿多年景泰藍的作品展、系列講座外,張同祿70華誕的紀念郵票也同時發布。
上半年,張同祿的新作——《九龍獻瑞》在文化部中外首工藝術館發行。作為景泰藍行業中唯一一位能全面掌握景泰藍所有制作工藝的人,這件作品是已70高齡的張同祿特意為龍年所制的新作。
《九龍獻瑞》是在古代青銅器提梁卣的基礎上加以發揮,將九條鏨雕的龍分別設計成足、耳、提手和提梁,九條龍或俯仰、或向背,姿態各異,但均升騰翻滾,動態百出。整體結構紋飾分18個層次,主體紋飾借鑒戰國時期青銅器和漆畫紋樣特征,古樸流暢的卷云紋不拘一格,縱橫恣肆,使畫面充滿了飄逸的動感。張同祿將“龍”、“鳳”、“雁”三種吉祥動物和“如意寶相花”組合到一起,迎合中國傳統觀念中所有的大成之象。
和以往的作品一樣的是,張同祿用自己擅長的宮廷景泰藍工藝,在當今再現皇家景泰藍的富麗堂皇,且在寓意上盡顯吉祥之意。
半個世紀的景泰藍之路
1942年出生的張同祿如今走起路來已見蹣跚。從1958年至今,張同祿從事景泰藍創作已有五十多年的時間,從16歲入行開始,張同祿便明白完成一件景泰藍需要設計、以銅制胎、用銅絲掐花型、火燒、鍍金等十余道復雜的工序,因為工藝的繁復,據張同祿介紹,至今他所做一件作品沒有六七年是沒法完成的。
而后在北京工藝美術廠的三年時間里,張同祿掌握了景泰藍整套制作技術,并在題材、理念、色彩、花卉上做了創新。在制作手法上,張同祿為了喚起失傳的鑄胎工藝,從做銅胎的配料、掐絲的工藝到燒鑄的溫度,反復試驗上萬次,歷時兩年,終于研制出景泰藍鑄胎工藝;另外在作品表面裝飾上,還發明了琺瑯珀晶工藝。
2007年,張同祿創作的作品《牛轉乾坤》,無論是從材料、工藝、造型還是文化內涵上,都被業界公認為達到了景泰藍工藝創作水平的巔峰,甚至直接帶動了整個市場和行業的發展,為當代景泰藍作品的升值奠定了基礎。
景泰藍市場厚古薄今
景泰藍是北京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又稱“銅胎掐絲琺瑯”,與雕漆、玉器、象牙被稱為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景泰藍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后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景泰藍的制作工藝十分繁復,一共有108道工序,制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接著工藝師在上面作畫,再用銅絲在銅胎上根據所畫的圖案粘出相應的花紋,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在圖案中,最后再經反復燒結,磨光鍍金而成。景泰藍的制作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又融入了傳統手工繪畫和新技藝。
就目前市場而言,古代宮廷專用的景泰藍多數被國家收藏,民間收藏屈指可數,能在二級市場上風生水起的也是景泰藍古玩。2007年,法國佳士得秋拍一對清乾隆的《掐絲琺瑯胡人像》以6529萬元刷新拍賣紀錄;2008年,中貿圣佳春拍清乾隆的《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多穆斯壺》以9072萬元再破紀錄;2010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一對清雍正的《掐絲琺瑯雙鶴香爐》最終以1.2億元天價再創新高。
而當代景泰藍作品的市場只能說偶創新高,2008年,張同祿的《座龍花熏》拍出1100萬的高價,創下當代景泰藍之最,而這件作品還是張同祿70年代末的創作,并在當時出口到南美,后以折合人民幣450萬元的價格被人買回,再轉手二級市場時,1100萬元的價格竟已高出部分景泰藍古玩的價格。
然而,景泰藍市場也并非一目了然,很多所謂的景泰藍作品毫無收藏和投資價值,大量廉價的“景泰藍”充斥著工藝品和禮品市場,因此在選擇時,買家必定得對藝術有一定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