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普查造就“高起點”
青州能夠形成如今的書畫市場,跟它本身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蘊有關,《尚書·禹貢》記載“海岱惟青州”,因地處海(渤海)岱(泰山)之間,位于中國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故名青州。青州在清代以前都是府制,一度是北方的文化中心。所以,青州人骨子里就有傾心文化、鐘愛字畫的風氣。
改革開放后,青州書畫收藏的起點比較高,是從收藏陸儼少、許麟廬、黃胄、啟功等開始。而這跟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進行有關,1983年6月,以謝稚柳、啟功為組長的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歷時8年,巡回鑒定遍及25個省、市、自治區,對208個單位和一部分私人收藏進行了鑒定,共過目古代書畫61000多件。
“青州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站。因為悠久的歷史,所以青州有很多文物,很多人也喜歡收藏文物,八十年代初期有幾位老先生的文物收藏非常豐富。”魯清汶介紹說。當專家組進入青州普查時,其中很多都非常喜歡文物,“當時沒有藝術市場,也無從交易,就采取了以物易物的形式,書畫家用自己的書畫換文物”。就這樣,“古玩沒了,但留下了一批畫”,比如陸儼少、唐寅、黃胄、許麟廬、啟功等,此后啟功、許麟廬、黃胄等都多次來過青州。這培養了青州的藏家從一開始就把目光鎖定在全國范圍內,而不是像很多市場鎖定在區域市場。
八九十年代,隨著藝術市場的逐漸開啟,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形成四個書畫中心,分別是山東青州、甘肅天水、河南周口、廣東的肇慶,“在這四個書畫集散地中,天水、周口、肇慶更多的傾向于區域性的畫家,而山東更傾向于全國優秀畫家”。跟其他藝術市場一樣,青州也是拿書畫藝術品當交易、做經營,“當然不夠完善,當時主要以各大美院老師下來搞筆會的形式,作品以傳統水墨為主,比較單一。”交易主要是在朋友之間進行,“你喜歡了我割愛讓給你,加一點利潤和利息,這樣的方式去經營的。”
進入2000年,隨著藝術市場的發展,畫廊作為一種業態開始在青州出現。當時的很多畫廊“就是掛塊牌子,就成立了畫廊”。這種畫廊更類似于中國傳統的畫店,有別于從西方傳入的畫家代理模式。青州開始有了畫廊,也逐漸形成了小規模的市場,大概有三四十家的鈺華文化市場,這成為青州書畫城的雛形,“當時聚集的人比較雜,有搞古玩的,有做裝裱的,也有經營藝術類圖書的,也有做畫廊展覽的,可以用‘繁榮’來形容,但應該是處于初級階段。”
當時的畫廊經營者多是從藏家轉型過來的,他們本身可能是企業家、政府官員,年輕時候醉心書畫,退休或辭職后開始經營書畫,這在青州的書畫經營者中占據了非常大的比重,這也形成了區別于其他地方的風格,強調“真”,而這也為青州成為全國書畫中心奠定了基礎。
當時全國書畫市場迎來一個小高峰,“當時不管什么樣的畫家,只要是稍微有點兒名氣、職位的,在青州市場都會銷售一空。”魯清汶也經過了那個階段,“當時也有自己的判斷,但不明確,更多的是跟著市場和大家走,劉大為、馮遠等的市場好了,我們就做這些藝術家,有點盲從,當然這些藝術家是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藝術家中最優秀的。”這種形式一直持續到2005年。當時的書畫經營者也算是“歪打正著”,讓他們賺到了第一桶金,青州的書畫市場開始逐漸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