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下的抱團取暖
其實,如今的這種“團結”從青州市場起步時就種下了種子。在2006年成立書畫城之前,青州市畫廊大都分散在三四個地方,雖然每個人的眼光、喜好不同,但這些經營者卻有著相似的經歷和經營理念。青州的畫廊經營者大多是從收藏起家,“開始在企事業單位上班的時候,在家里做點收藏,后來退休或辭職后,開始轉入畫廊。” 這也形成了類似的獨特氣質,“他們骨子里熱愛書畫,把畫廊作為自己的事業去做,而不僅僅是短暫的商業行為,對書畫市場也有一種責任感覺。”
所謂“患難見真情”,2006年的一次書畫市場低谷把青州畫廊集結成“青州力量”。“2005年時書畫市場比較好,一張畫今天拿過來是三千,明天就三千五,下個月就一萬,處于一種瘋漲、混亂的狀態。”青州畫廊協會會長左景岳說,2005年新進的畫廊特別多,從三十多家畫廊膨脹到六十家畫廊,都在經營書畫,很多古玩店、文化公司都被改成畫廊。但2006年畫廊受到整個環境的影響,出現低迷的情況,很多畫廊手里積壓著很多作品,造成人們對藝術品的心理恐慌。
在當時惡劣的經濟形勢下,很多畫廊單打獨斗最終被市場淘汰。而青州畫廊則選擇了集體突圍。“我們先后到北京、上海、南京、西安都去看了一圈,把大家集中起來最好,因此我們就先把藝術城建立起來,同年畫廊協會也一并成立。”左景岳說。
當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們心理上的恐懼,而當時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把積壓在手中的藝術品盡快交易出去。當時青州市場僅僅局限在山東地區,當地的消費能力已經趨于飽和,所以打開新的消費市場就成為重中之重。恰巧2006年時,在魯清汶的協調下,青州畫廊與河南金帝拍賣公司建立了聯系,“為青州書畫找到了一個出口。”
同時,為了解決畫廊運營資金短缺的問題,青州畫廊以畫廊協會的名義開始與銀行接觸。當時青州市農村商業銀行只要“畫廊協會擔保、三家畫廊聯保,就能得到最高額度為300萬的貸款。”當時雖然每家的金額不大,但對當時的青州畫廊來說真是“雪中送炭”,這幾年時間農商行對畫廊貸款七千萬。
正是青州畫廊的團結,才能安然度過2006年間的市場低谷。團結也成為青州區別于其他市場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