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雕塑《青春的力量》
近日,中國當代雕塑界迎來了一場藝術盛會,由中央電視臺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協辦的2013年“中央電視臺雕塑大賽”在北京正式啟動,凡是近三年創作、未在其他大賽中獲獎的雕塑作品均可報名參加。這對于雕塑家來說,無疑是一次施展才華的好機會。而不久前,國家大劇院舉辦的“語言的飛揚——2013中國雕塑年鑒展”剛剛落下帷幕,展覽展出的作品中,大多是雕塑家近兩三年內完成的新作,最受年輕觀眾歡迎的是那些由中青年雕塑家創作的作品,其當代意識鮮明、頗具特色。
綜觀目前中國雕塑投資市場的發展現狀,凸顯出兩大特點,即整體價位低、市場交易量小。藏家普遍是以投資的心態購買,大部分是在十萬二十萬到百萬的這個區間。

圖2、雕塑《太極》
今春,一些知名拍賣公司的拍賣成績單中,雕塑作品還是有不少亮點。比如中國嘉德春拍中,吳彤的作品創下個人新高,價格越過50萬元大關;北京保利春拍中,向京、盧征遠等藝術家的作品也有不俗表現。不過,無論從總體成交額還是個人作品拍賣價格來看,今年上半年雕塑拍賣市場的景氣程度都難與往年相比,即成交率偏低,流拍率較高。
“事實上,從2011年至今,國內當代雕塑市場能夠不萎縮就很不容易了。”中雕網藝術總監高勇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以北京798藝術區的畫廊為例,在畫廊經營中,雕塑所占的比例從去年開始出現明顯下降,如果之前雕塑在畫廊經營中所占比重為40%,那么現在已下降到不足25%。不僅如此,畫廊代理的雕塑作品也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對于那些剛剛嶄露頭角的中青年雕塑家,其作品則鮮有亮相,“當代雕塑的市場與油畫、國畫不同,它的市場反應周期較長,回報率也偏低,這對于經營雕塑作品的畫廊、藝術機構的經營者而言,風險很大,如果他們不轉變經營思路,或者不肯拿出一部分份額經營那些市場回報率高的藝術品,而全靠雕塑的銷售來維持自身經營,那就相當于慢性自殺,會被拖垮。”高勇說道。
事實上,國內藝術市場的火速升溫,并沒有給國內雕塑市場帶來多少暖意。有這樣一組數據顯示:從1995年5月至2006年12月,國內220多家拍賣公司的雕塑總拍品達793件,其中成交拍品540件,總成交額僅僅約為1.36億元。
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長期關注雕塑及其市場,據他介紹,“雕塑市場的上揚態勢從2006年開始,在2011年達到頂點,當時70后、80后的年輕藝術家在雕塑市場中占據半壁江山,他們的雕塑作品成交率達到100%,而在2011年中國嘉德舉辦的中國雕塑精品專場,其成交率達到98%,總成交額超過1000萬元,成為迄今為止中國雕塑市場最讓人興奮的一個數據。但即便如此,這個數據與中國書畫比起來也差距巨大。整場作品加起來的價值還不值一尺齊白石的頂級藏品。”然而,終究是好景不長,當代雕塑市場在2011年達到自己的第一輪高峰后,便受整個藝術市場動蕩的影響,一路走低,雕塑板塊重新并回“油雕”聯盟。
在國內,雕塑藝術品的拍賣價格過百萬元已經是高價,但是與動輒上千萬元的國外雕塑相比,還是有著很大差距。去年北京保利春拍現當代中國藝術夜場上,蔡志松作品《威尼斯浮云》以690萬元成交,成為了目前內地雕塑拍賣的最高成交價。然而在國外,著名雕塑家的作品卻價值不菲。去年,杰夫·昆斯的大型作品Tulips在紐約佳士得以3000萬美元成交,這也成功刷新了該藝術家在佳士得拍賣行中的成績單。
不僅如此,雕塑常常與油畫放在一個板塊中進行拍賣,然而不管是上拍數量還是成交量、成交價都無法與油畫相比。在相同名氣的情況下,雕塑家與油畫家的作品行情卻差異很大。一位成熟的油畫家其作品可以賣到至少百萬元以上,且與年輕的油畫家創作的作品價格差距很大。但是一位成熟的雕塑家與新生代的價差卻并不明顯,前者的作品一般停留在幾十萬元,后者也能賣到幾萬元或者十幾萬元。
當代雕塑由于時間發展上的錯位,可以從國際和國內兩個領域來看。國際上廣義來講,當代雕塑是在戰后,戰后伴隨著西方的一些學術思潮的發展,尤其是對于我們雕塑觀念的拓展,使得當代雕塑在六七十年代有一個發展高潮,在八九十年代又有進一步的發展脈絡,比如著名的雕塑家亨利摩爾,他是現代到當代的一個轉折人物。在中國這個范疇內,中國藝術形態的多元化是在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后,伴隨著八十年代中后期,尤其85新潮以來的一種意識形態的拓展,這是中國當代雕塑的發展脈絡,它的高潮期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它的主要特點是多種材料的實驗和探索,之后主要是在2000年以后,伴隨著一些藝術概念逐漸為公眾所接受,以及公共建筑和生活擺置等空間藝術形式的需求,當代雕塑也迎來了一個創作的黃金期。
雕塑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立足于空間的藝術形態,雕刻和塑造曾經是它最主要的兩種表現手法,伴隨著雕塑的發展,進入到當代視野之后,它的創作手法,它的使用材料,它的表現觀念也越來越多元化。
在投資分類上,當代雕塑藝術品屬于藝術市場中的油畫及當代藝術板塊,它在國際藝術投資界已經備受推崇。從西方的雕塑市場來看,西方的雕塑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基本上它的交易份額和油畫是并行的,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國際雕塑大師賈科梅蒂的一件青銅雕塑《行走的人》以1.043億美元的天價被拍出,刷新了畢加索《拿著煙斗的男孩》在2004年創下的1.042億美元的紀錄。

圖3、青銅雕塑《行走的人》
在中國當代油畫的單價都已經迎來了億元時代的今天,中國當代雕塑等立體藝術作品的價格過千萬的卻是鳳毛麟角,即使是名家,也大多在幾十萬到百萬的區間內徘徊,再加上雕塑作品的材質成本大、耗時長、人工費高等特點,市場價幾乎已逼近成本價。
中國對于雕塑藝術的認可度是剛剛開始萌芽,有些拍賣行只有一些小型的雕塑在拍賣,藏家普遍是以投資的心態購買,大部分是在十萬二十萬到百萬的這個區間。隨著中國的發展,企業或者政府是有這個剛性需求,在很多重要標地,都需要放置標志性雕塑,所以剛性需求會把雕塑作品價格拉高。剛性需求還有一種就是擺放的需求,現在很多酒店大堂或者企業都需要擺放一個好的雕塑來吸引大家的眼光,提升整個建筑的價值,隨著城市建筑的發展,當代雕塑藝術的重要地位也在日益突顯。
值得注意的是,雕塑市場的平臺搭建不僅僅限于收藏群體,規范雕塑行業的平臺建設不可忽略。國內雕塑界內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慣例,比如高1米以內的架上雕塑作品,或者能夠在室內空間陳列展示的雕塑,通常會被制作出8件,那么對于這8件作品該如何認證呢?吳洪亮認為,雕塑市場要發展,就必須有相關的市場規范措施出臺并實施,因此建立雕塑認證體系勢在必行。在藝術家、拍賣方和收藏方以外的第四方的調控之下,解決由雕塑可復制性引起的混亂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