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來,在股市調整、房地產市場調控之際,藝術品市場漸成大資金的角逐之地先是海外資金在國內藝術品市場深耕細作,而后本土資本蜂擁而入。壟斷、運作、制造概念、板塊輪動,漸成時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日常生態。
以目前的國內藝術品市場的定價體系和交易機制,有足夠的空間讓資本玩家們按股票市場的坐莊手法操縱市場,將“擊鼓傳花”游戲進行到底。
誰買走了頂級拍品?
送拍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的新理益集團董事長劉益謙,兩年以來給外界一貫的印象是狂熱的買家、中國藝術藏品的接盤者。其夫人王薇曾表示,“我和我先生的藏品肯定一件都不會賣的,倒是會考慮繼續買進。人們都說中國目前沒有收藏家,都只是為牟利。我看那幾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老外倒真是為了牟利。我不怕別人知道,我就是要讓世人看看中國有真正的藏家。”
言猶在耳,但不到兩年時間,劉氏夫婦已開始出貨。2010年11月中旬舉行的中國民間收藏文化創新論壇上公布的數字顯示,自2004年以來,中國藝術品收藏投資年回報率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為20%。長江商學院教授、“梅摩”藝術品指數共同出版人梅建平表示,當下藝術品投資的回報比股票好,跟房地產差不多,藝術品市場未來必將與股市、樓市并駕齊驅,成為投資市場的“第三極”。
保利、嘉德、瀚海和匡時近兩年公開拍賣記錄顯示,幾乎所有的頂級拍品都被那些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的財團或資本大佬所買走,而這些人顯然以短期投資為主,根本目的是以更高價出手。
當然,保證其投資有絕對收益的前提是,他們掌握籌碼后,還需要有絕對的定價權和市場內有足夠的買家。以目前的國內藝術品市場的定價體系和交易機制,有足夠的空間讓這些資本玩家們按股票市場的坐莊手法操縱市場,將“擊鼓傳花”游戲進行到底。
資本的影響力
觸底反彈、行情回暖、V形復蘇、價格指數、坐莊……2010年,當人們談論藝術品拍賣市場時,從股市“舶來”的這些名詞被熟練運用,容易讓人誤以為在談論的是股票或房產,并非書畫和古董。近兩年來,藝術品市場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大量資本界力量開始介入市場。投資機構化趨勢已經開始顯現。
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關予認為,資本的機構化在藝術品市場中的表現,首先反映在資金規模化的明顯優勢。而動輒千萬級的競拍出價已經將個人購買行為迅速地“邊緣化”。其次是在操作目標和操作手段上的變化。由于機構收藏的體系化目標和投資基金以投資收益為目的的精確化選擇,往往會表現出短期的波動性和高換手率。
自2009年下半年開始,藝術品的走勢不僅有股市的特征,且表現形態也極具股市特點:在藝術市場往往會形成幾個熱炒的板塊輪動,如紅色經典繪畫、宮廷藝術品等,如同股市的題材一樣,被炒來炒去。
資深策展人武先生透露,制造板塊價值是資本的一種玩法,為的是控制邊界。比如皇家收藏,以是否著錄于《石渠寶笈》這樣的簡單概念為價值確認標準。如同股市坐莊,手里有籌碼自然就有定價權,《石渠寶笈》里面著錄的收藏品市場總共約100件左右,劉益謙手里藏了30多件。如他將這30多件的一部分拍到5000萬元以上,那么其他藏品自然照此定價。這正是股市坐莊的典型方式。
天價做局的操作玄機
藝術品價格素有“優品拉動劣品”的規律。高價藏品拉升其他藏品價位。好藏品的價格是一個風向標,高價格一旦出現,就會帶來其他藏品價格上漲。
2006年徐悲鴻代表作《愚公移山》拍出3300萬元,創下當時徐悲鴻個人作品的紀錄。此后不久,徐悲鴻另一件作品《奴隸與獅子》拍賣出5388萬元。再后來,徐悲鴻《放下你的鞭子》則拍出了7128萬元的價格。
關予表示,目前國內的藝術品市場沒形成成熟的畫廊和博物館體系的一級市場,藝術品的定價大多依賴于拍賣市場。而對于掌握足夠同類別藝術品籌碼的實力資本機構,只要能夠實現操縱拍賣價格,如同股市“坐莊”,自然就掌握了該類藝術品的定價權。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介紹,在國內拍賣行業,操縱拍賣以及上述問題早已是公開的秘密。通行的做法是:首先,找某個在藝術圈有一定知名度并且市場價格在10萬元左右的畫家,簽一個三年協議,由其每年提供40張畫,三年120張,每張以30萬到50萬元左右收購。一年后,開始在拍賣會上炒作,每張30萬元收購的畫,拍賣價標到100多萬,兩年后再標到500萬甚至1000萬元一張。具體操控方法是:拍賣中,安排“自己人”和一群真買家坐在一起,假裝舉牌競拍制造一種“很多人搶著買”的現場氣氛。這被業內稱作藝術品拍賣會的“天價做局”。
一般來講,“天價做局”將“天價油畫”賣給兩種人,一種是剛入場的新收藏家,另一種是剛入場的藝術投機商。前者是真想收藏當代藝術,后者是把藝術拍賣會當作股票市場來投機一把。
某拍賣公司的謝先生表示,藝術品拍賣和投資業界儼然是休戚與共的盟友關系。因此,僅靠商務部對拍賣行業進行規范,恐怕難以實現對二級市場的有效監管。
當收藏品變成投資品時,此前的價值杠桿忽然之間蕩然無存。資本介入的目的是追逐利潤,資本的流動性、物品的變現難易度和全球資產配置,成了左右價值判斷的強悍力量。壟斷、運作、追逐利潤,漸成藝術品市場的日常生態,制造概念、板塊輪動則成為藝術品市場的外在特征。
就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而言,其市場體系和監管存在著巨大的運作空間,這也是國內部分資本力量“覺醒”之后,攜巨資進入這個市場的主要原因。問題是,當商業利潤迅速膨脹,泡沫散盡,擊鼓傳花的游戲戛然而止時,誰將接最后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