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的藝術品市場呈現出比較明顯的一個態勢,相對藝術品實體交易疲軟,以“藝術金融”為概念的產品卻層出不窮。藝術品金融、郵幣卡、文交所非常活躍。而在藝術品金融中,去年曾在證券期貨市場上引發巨大關注的“金融杠桿”也沖入了藝術品市場,并在幾個區域市場中有著不同的市場表現,在其“出生地”上海表現得不溫不火,但在青州幾乎成為導致整個中國書畫板塊地震的主要推手。
業內認為,“金融杠桿”在藝術品市場的表現,并不是一件壞事。但就像其在金融市場的表現一樣,在中國藝術品金融風險未知、藝術品金融產品基礎不牢、市場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中國藝術品市場亂象叢生的大背景下,“金融杠桿”已經成為市場影響力較大的不確定因素,這把雙刃劍帶給原本就脆弱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是福還是禍,確實需要整個行業的觀察和監督,藝術金融的健康發展,長路漫漫。
誕生于灰色地帶的“金融杠桿”
藝術品市場的“金融杠桿”概念最早誕生在國外,國內最早引入的是在上海。早在藝術市場如火如荼的2008年,上海的一些藝術機構便以“首付+資金墊付” 的方式,推出了一些利用金融工具參與藝術品投資的概念和辦法。金融杠桿在中國出現后,較長時間內一直是國內金融監管的“灰色地帶”。
據悉,在藝術品市場中使用金融杠桿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企業家通過藝術品機構、拍賣行了解到某件或某批藝術品有盈利空間,就會以企業經營的名義向銀行貸款,并拿貸款的一部分資金購買藝術品,“在藝術品市場向好的時候,尤其是前10年間,藝術品市場發展迅速、換手率高,藝術品的價格每年上漲50%- 100%絕對不是問題,甚至還可能翻倍,與炒作獲得的利潤相比,他們支付的利息微不足道。”另一種方式是藝術品機構與銀行合作,投資者購買該藝術品機構的 藝術品,可以在銀行“按揭貸款”,一般是支付六成“首期”,再獲得四成貸款。
作為“典型個案”的青州被譽為中國書畫市場的重鎮,大量使用杠桿是這個市場臨近崩塌的主要原因。有行家告訴記者:“當地經營者的主要手法是從銀行按揭貸款買畫、賣畫,‘齊心協力’抱團‘包’下某個畫家,一次性買入數百幅作品后炒高出售,當代書畫‘大家’的作品因此被炒高到四五十萬元一平尺。”這種炒作的 風險只能在市場不斷高漲的時候采用,而一旦市場走低,價格下跌,買家失去信心不愿意接手,就使貨源積壓,資金周轉不靈,資金鏈“應聲而斷”。
人才短板成重要制約因素
2013年后,在早期處于“灰色地帶”的藝術品市場“金融杠桿”逐漸蟄伏后,一些地方銀行如廣州銀行、山東濰坊銀行等都相繼正式推出了藝術金融杠桿工具。記者發現,這些銀行當初對媒體均表示:如今的藝術品市場與金融領域正在相互滲透,不少投資者都通過向銀行貸款獲取購買藝術品的資金,而銀行也都在紛紛尋求進一步介入藝術品市場的途徑,因此,由藝術品抵押而產生的金融杠桿就應運而生。然而,兩三年后,記者再關注這些銀行相應的網頁或者業務,發現幾乎都處 于“僵尸”狀態。
有業內人士透露,國內如工行、建行幾大銀行在藝術品貸款方面幾乎可算是空白。因為對于這些銀行來說,藝術品相關的業務占銀行的業務份額極小,而承擔的風險卻較大,“主要短板是藝術品相關人才的缺失,業務人員專業程度不高。”既沒有太大的利益,又要承擔較大的風險,很多銀行近年來與藝術品的合作“淺嘗即止”,往往只是針對大客戶開展藝術品鑒賞類的活動。
因此,如廣州、山東、廣西等部分地區性銀行小規模地進行了質押貸款的嘗試,但卻被多數業內人士形容為“看起來很美”。曾在某銀行藝術金融部任職業務經理的王友平就透露,這些銀行推出金融杠桿的主要目的,也是通過當地較為龐大的藝術品市場吸納資金。而當整體藝術市場行情不好、交易受阻,就有很大風險。除非機構愿意承接回這些藝術品,銀行才有可能“冒險”。因此,這些藝術金融杠桿工具的結果往往是當地的金融行業與其“綁在一條船上”,當行情受到挑戰的時候往往只能以兩敗俱傷收場。
廣州銀通總經理陳俊明坦言,如果藝術品與金融能高度統一,經營藝術品有機會成功,所以重點在于購買的決策是否正確:“借雞生蛋是正常的商業行為,成敗不在于是否貸款,而在于投資者運用資金購買了什么藝術品。用合理的價格買好東西,風險可控性強,出手能賺錢為什么不貸款?如果借錢買假、買錯、買貴,肯定會失敗。可惜我們看到的,往往是后一種,最后就成了爛攤子。”
成功應著眼于藝術而非金融
北京天問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季濤表示,藝術金融產品的成功運作需要良好的藝術品專業水準、市場和商業眼光。在管理方的道德風險無法有效控制和防范的情況下,藝術品金融的收益很大程度上靠運氣。中國藝術品金融的設計大多沒有突出藝術品的文化精神特質,將藝術品視為和股票、債券一樣的標的物和工具,較少考慮藝術品文化屬性和精神回報。如果簡單地將藝術品作為沒有精神價值的投資工具,那么藝術品的專業門檻和流動性顯然存在較大問題。藝術品與其他金融資產的重要區別在于它的精神消費和回報。而目前藝術品金融產品最大問題是主要以投資的財務回報為目標,投機性強,忽略了其文化精神特質。脫離了藝術本質的藝術金融產品,最后的結局一定是南轅北轍,買櫝還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