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身份明晰的民國珠山八友作品只有600多件,大多集中在兩個香港人、一批浙商、一個英國人和幾個江西人手中,市場上仿冒成災,幾萬元以下,不可能買到真品。 ”日前,上海壹號美術館舉辦的百年文人瓷珍品展上,生于江西、同上海有著不解之緣的民國瓷大藏家熊中富首次公開面對媒體,并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采訪時,首次透露了珠山八友作品收藏熱導致漲幅近百倍的幕后玄機。
圖書奇跡:每出一本好書便跳價
三個多月前,中國嘉德秋拍上,一套十塊的珠山八友瓷板拍出了250多萬元,第二天,市場上珠山八友瓷板每塊的價格就猛漲了5萬元。而提供這套瓷板的,就是熊中富。他說,珠山八友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才有人提及,當時市場上最多幾千元一件,到現在20萬元以上,不到20年,漲幅近百倍。
有趣的是,每一次珠山八友作品的 “跳價”,都是拜權威著作所賜。1990年,香港陶瓷大藏家關善明出版了《瓷藝與畫藝》一書,首次提出了民國 “珠山八友”概念。很快,就有香港客商在景德鎮以5000元一塊的價格委托人收購珠山八友作品,市場陡然升溫。英國的東方陶瓷收藏家皮特魏恩于1998年出版了 《期待發現中國陶瓷上的淺絳彩繪藝術》,在海外藏界引起極大反響,他自己也多次來回中英之間購藏,開出的收購價達到了萬元一件。 1999年江西省文物商店的趙榮華推出 《瓷板畫真賞》, 2002年南昌曾美芳推出《彩瓷三百年》,將珠山八友收藏熱引入了內地。 2004年,大部頭巨著《珠山八友》出版,次年,熊家三兄弟推出 《謙益堂藏瓷》,這時珠山八友熱達到了高潮,而高潮背后的直接推手是浙商資金。
浙商兇猛:1200萬元一槍打
熊中富說,浙江的藏家來自寧波、義烏和諸暨等幾個地方,他們資金量大,看到幾本書一出,市場對珠山八友認知度提高,他們便大手筆介入,很快就把行情炒了起來, 2000年以后,珠山八友的瓷板就達到了4萬至6萬元一塊。
據熊中富介紹,浙商炒作藝術品的手法極為兇悍、果敢。雖然他們不太懂藝術水平好壞,但他們請懂行但缺錢的江西藏家帶路,如果是好東西,江西藏家買不起的,浙商就加價請他們去買下來。 2005年,新加坡有位民國瓷大藏家欲將全部藏瓷脫手,資金量有限的江西藏家本打算合起來買,但一位來自義烏、從事紡織業的楊老板財大氣粗,斥資1200 萬元整體收購,業內俗稱 “一槍打”。江西人自嘆不如的同時,八友的市場價已因此飆升到20萬元一塊。如今,浙商依然引領著珠山八友的市場行情,他們甚至派人到國外駐扎收購,大批的優秀民國瓷器得以回流祖國。
贗品橫行:釘子都從老棺材上撬來
市場大熱的同時,贗品也就大舉入市。曾有媒體透露,市面上萬元以下買不到珠山八友真品,而熊中富表示,本次百年文人瓷展上他免費為市民提供鑒定,看到好幾位藏家花了數萬元買來的都是贗品。 “珠山八友被權威著錄過而且肯定是真品的,全世界不過600多件,市場上不可能有漏給你撿。 ”
對于贗品,熊中富透露說景德鎮有專人專項仿冒,各家專攻八友中的一位,而且仿冒的都是最大的名頭,畫山水的常常落個八友中山水大師 “汪野亭”的款,而且很多藏家也不懂行,看見瓷板落款上寫著“珠山”二字就認為是珠山八友作品,殊不知,基本上每件現代景德鎮瓷器的落款上都會寫“珠山” 二字,因為那是景德鎮的別稱。仿冒得最“地道”的,瓷板的框子都用老木頭做還不算,連木頭上的釘子,都想辦法從老棺材上撬下來。
熊中富說,如此亂相,應提請新藏家們千萬當心。熊中富兄弟三人,祖上就在城隍廟開瓷器店,同八友素有來往,這些年以祖傳加上精心購藏,已成為全球屈指可數的大藏家之一,此次浮出水面,也是希望藏家們多看好東西,把眼睛練得更“毒”一些。